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收集与鉴定问题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按照不同的标准,电子证据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司法实务中各取证主体应该根据电子证据的特性,准确、及时、合法地收集相关证据。基于刑事案件侦查中电子证据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强化对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和鉴定,已经成为提高刑事案件侦破率的关键。
作者
王法
机构地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出处
《法制与经济》
2016年第3期31-34,共4页
基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2015B0706
关键词
刑事侦查
电子证据
收集
鉴定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董杜骄.
电子证据研究的认知起点[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139-140.
被引量:11
2
冯清枝,杨洪臣,单大国.
录音资料及录音设备检验技术的探讨[J]
.警察技术,2001(5):22-25.
被引量:2
3
杨建国.
论科学证据可靠性的审查认定——基于判决书中鉴定结论审查认定的实证研究与似真推理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1):104-120.
被引量:13
4
王琳,刘建杰.
推进刑事电子证据取证行为的规范化[J]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1):142-143.
被引量:4
5
戴蓬.
论刑事案件中电子证据的收集[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19(6):94-99.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7
1
夏渝.
“多头鉴定”、“重复鉴定”之我见[J]
.人民检察,2001(9):40-41.
被引量:9
2
()[A.奥本海姆]A.V.Oppenheim等.信号与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北京大学中国立法研究中心陈俊.对电子商务征税的几点立法思考[N].法制日报.2001(003)
4
吴茜.
短信息诈骗犯罪的侦查对策[J]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5(4):46-50.
被引量:5
5
游振辉.
对电子邮件的法律分析[J]
.人民司法,1999,0(8):37-39.
被引量:4
6
何家弘.
证据的采纳和采信——从两个“证据规定”的语言问题说起[J]
.法学研究,2011,33(3):138-156.
被引量:67
7
郭威.
试论涉及电子证据刑事案件现场的取证[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2):55-57.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26
1
马国洋.
论刑事诉讼中人工智能证据的审查[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5):158-176.
被引量:22
2
陈永生,傅薇.
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研究的相关概念分析[J]
.山西档案,2004(6):19-21.
被引量:5
3
张啸远.
浅谈电子证据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6):212-213.
4
童学义,黄金荣.
刑事诉讼电子证据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5):50-57.
被引量:8
5
程书兵.
《刑事诉讼法》修改 对公安刑事执法的影响分析[J]
.公安教育,2012(6):35-39.
被引量:2
6
程书兵.
《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公安刑事执法的影响分析[J]
.公安研究,2012(7):48-52.
被引量:2
7
张园园.
刑事诉讼专家意见证据规则探析[J]
.浙江学刊,2014(1):153-158.
被引量:3
8
卞干国,刘钰.
刑事电子证据司法适用研究[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9):22-23.
9
陈琦.
浅谈电子证据与电子证据勘查[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84-85.
10
赵峰,朱金昊.
网络诈骗案件中电子数据证据适用问题研究——以南京市公安局为实例[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29(6):45-52.
被引量:7
1
传声筒.
国外[J]
.甲壳虫,2005,0(9):9-9.
2
李炜,朱吉龙.
试论刑事案件侦查中取证难的原因及对策[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30-31.
3
王海,王福相.
刑事案件侦破的五类证据[J]
.中国刑事警察,2006(2):56-57.
4
郭莹莹.
浅谈侦查中如何防止非法取证[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0(1):25-25.
5
王礼洁,方成应.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意义[J]
.法制与社会,2008(13):290-291.
被引量:1
6
夏有柱.
关于刑事证据“主体不能证”的思考[J]
.福建法学,2002(3):13-15.
7
马晓晖.
刑事证据合法性的主要内容[J]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24(4):83-85.
8
季宗棠,杜晓宁.
当前刑事案件侦破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J]
.刑侦研究,1999(4):13-16.
9
谢彤,王兆衡.
试述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的范围及立法完善[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7.
10
郑海华,王成海,詹腾腾.
非法证据排除中的利益权衡[J]
.人民检察,2011(22):72-73.
法制与经济
201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