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学衡派”的反现代性文化选择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学衡派"是以文化保守主义身份,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鼎足而立的,共同构成"五四"众声喧哗的文化景观。相对于前两者,"学衡派"确立了典型的反现代性文化选择立场。他们严厉地批判现代性的进化论、进步观念、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主体自由和民主取向等,执着地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浪潮中通过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来表达自我的文化认同。这种文选无疑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有利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但也存在理论倡导和现实需要之间脱节的局限,也很容易蜕变为文化民族主义、文化专制主义,并在现代化浪潮中再次走向文化的自我封闭。
作者 汪树东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1,共7页 The Northern Forum
基金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价值取向整体研究"(10YJC75108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学衡杂志简章.学衡,1922,(3).
  • 2梅光迪.梅光迪文存[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3汪叔潜.新1日问题[J].青年杂志,1915(1).
  • 4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J].新青年,1919,6(1).
  • 5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4).
  • 6胡先骑.文学之标准[J].学衡,1924(31).
  • 7胡先辅.胡先辅文存:上卷[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 8吴宓.我之人生观.学衡,1923,(16).
  • 9易峻.评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学衡,1933,(79).
  • 10吴宓.自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J].学衡,1925(38).

共引文献8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