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奇峰将欧文·亚龙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相融合,提出了"三角形理论":每个人的"人生舞台"就像三角形,"生""死"为其中两点,决定面积的另外一点是"父母",而"心理治疗师"可以替代"父母"的位置——成为"修正父母笔误的人"。但是,"三角形理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陷:"我的人生舞台"没有"我"的位置。造成"三角形理论"无法稳固的原因是两种理论传统无法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传统是性压抑的决定论,而欧文·亚龙的存在心理治疗则是关于存在四个基本事实的非决定论。其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传统强调治疗师对病人过去的诠释,却忽略了病人自身的意志。而欧文·亚龙的存在心理治疗则强调病人的自我觉察。最后,弗洛伊德将治疗师的功能设定为诠释,治疗师成为病人的"再造父母"。而欧文·亚龙则将病人—治疗师真诚地相会作为有治愈能力的关键环节,治疗师是病人灵魂的助产士。
出处
《知与行》
2016年第2期137-143,共7页
Cognition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