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在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双向流动中,出现了从他者言说到自我表述的叙事转型,而在情感结构上则体现为怨恨、忧郁和欢欣等三种突出倾向,这关涉到符号生产与文化政治的重大话题。在多元认同的现实中,少数民族的"小传统"只有在"效果历史"的进程中才能体现出其建设性意义。就此而言,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可选择的现代性",提供了反思片面发展模式、文化的普遍性与差异性、文学的人性论与目的论等多重维度。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24,共9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库.研究卷"(批准号:11&ZD124-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