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双重社会影响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网络时代,民粹主义在发挥其关注弱势群体、监督社会精英、鼓励民众政治参与等积极效应的同时,其所具有的破坏秩序、颠覆权威,热衷于群体极化与零和博弈的特征也构成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挑战,在客观上将有可能加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最终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社会的分裂,进而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亟待有效应对。
机构地区 西南交通大学
出处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26-130,共5页 Sichuan Provincial Correspondence Institute for Administrators Journal
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高校大学生理性爱国观的引导机制探讨:以成都高校为例"(项目编号:CSZ1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陈第华.特殊保护弱势群体:公共政策之公平性考量[J].江汉论坛,2014(2):81-84. 被引量:7
  • 2John B.Judis, Ruy Teixerira, The Emerging Democratic Majority[M]. New York: Scribner, 2002.
  • 3林组民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1.
  • 4Bojan Bugaric, 2008, Populism, Liberal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41, pp.191-203.
  • 5Morgan Alissa Weiss. Opposition Politica and Populism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uth American Populist Governments[D], the Thesis for Master Degree of Art,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2009, pp.l-10.
  • 6[荚]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N].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44.
  • 7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北京:三联书店,2003:227.
  • 8徐家良,万方.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创新分析--以湖南“献计献策”活动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8(4):70-74. 被引量:30
  • 9赵刚.民粹文革十五年:重思红衫军及其之后[EB/OL].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10G. Ionescu, E. Gellner, Populism: Its Meaning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M l,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9, p.1.

二级参考文献19

共引文献35

同被引文献17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