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现代留日诗人对日本形象的阐释策略与文化透视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前言中国现代留日诗人书写日本形象大致分为接受与阐释两个步骤。异域求学的孤独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催生了留日诗人苦闷迷狂的创作心理,伴随着憎恶亲善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本土与异域文化交织的日本形象,中国诗人在自我心灵与情感世界的积淀中完成了对日本形象的接受,与之形成了"一种相互结合的关系"。(1)留日诗人对日本形象的阐释是对日本形象接受的进一步延伸,即对日本形象的理解。
作者 田源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68,共7页
基金 教育部社科项目:"中国新诗运动的日本因素(1917-1949)" 编号:08JA75104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意]梅雷加利:《论文学接受》,干永昌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406页
  • 2[法]瓦莱利:《纯诗》,见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 3[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96页.
  • 4穆木天:《我的诗歌创作之回顾》,《现代》1934年第4卷第1-6期.
  • 5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第106页,花城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 6[美]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见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 7[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43页.
  • 8[法]达尼埃尔一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孟华译,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 9[日]河村文一郎:《一九四二年的太阳旗》,罗兴典译,《诗刊》1997年第11期.
  • 10[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第10页.

共引文献3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