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艺术、技术和阶级——布莱希特与本雅明关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的论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布莱希特和本雅明曾围绕《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的核心———"艺术、技术和阶级"展开讨论。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是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强有力的支持和理解,但布莱希特在艺术形式、技术和阶级等论述方面有略微不同的观点。布莱希特认为电影和戏剧相对于剧本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这与其激进的技术观念相关,他指出艺术不仅将技术看作一种手段,艺术就是技术的一种。事实上,这两方面的不同都建立在布莱希特坚定的中产阶级立场上。在对话中,两位理论家略有分歧,但他们本质上都是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试图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正确地将法西斯主义看成是历史的倒退甚至中断,并最终消灭法西斯主义文化。
作者 罗京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0-164,共5页 Academic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Erdmut Wizisla, Walter Benjamin and Bertolt Brecht: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Translated by Christine Shuttlewor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xiv.
  • 2[德]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王炳钧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34、9、11、31、25、26、22、20页.
  • 3[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 4王齐建.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论战[J].文艺研究,1985(1):94-114. 被引量:8
  • 5Walter Benjamin, Understanding Brecht, Translated by Anna Bostock, Verso, 1983, p.105.
  • 6[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07页.
  • 7[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张黎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171、171、144、13、144、144、46、88、89页.
  • 8[美]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余江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78页.
  • 9[德]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 10[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79页.

共引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