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空间中重建青年主体性价值的可能路径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价值场域,网络空间内在的结构性力量与组织化模式无形中形塑着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与行为。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青年一方面重新界定并获得自身的可见性,但另一方面又生成出以青年亚文化为标识的网络狂欢景象,难以建立稳固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归属。网络空间中主体性价值的失落是现实压抑的折射,重建青年主体性价值根源上应以破解社会结构性压抑为基点,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为辅助,通过柔性治理方式与网络文化涵化激发青年内在的价值潜力与创造性,实现青年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作者 高建华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4,共6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从基本价值观到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发展"(13AKS00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52

  • 1黄杰,牟国义.潘晓讨论与“人的时代”的呼唤[J].青年研究,1989(6):18-22. 被引量:3
  • 2彭明榜.《“潘晓讨论”始末》,载《中国青年》编辑部(编).《潘晓讨论: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 3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 4方冀生.我们在关注着讨论的命运[J].中国青年,1980,:12-12.
  • 5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76,76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 6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一格恩斯海姆:《个体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 7贺美德、鲁纳,2011,《“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许烨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8陈映芳,2007,《青年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9诚石,1980,《“窄”是“宽”的前奏-致潘晓同志》,《中国青年》第6期.
  • 10桂钢,1980,《谢谢你的启示》,《中国青年》第10期.

共引文献143

同被引文献4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