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传统招幌与现代招牌的审美比较研究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传统"招幌"与现代"招牌"源于不同的商业社会。鉴于社会历史背景、时代审美、商业环境的差异,应形成各具时代特色的招幌与招牌文化,应在传达商品信息的同时传递不同民族与企业优秀的传统文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背景下,现代"招牌"的视觉语言与文化语义虽具有较高的商业效能,却对民族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不够深入。通过二者的审美比较,有利于创造性地继承传统幌子的优秀文化内涵,形成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质的现代招牌。
作者 王研霞
出处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91-94,共4页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 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编号:YG201409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YS142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徐平.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N].学习时报,2011-09-26.
  • 2陈曼瑾.中国传统幌子的设计美学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4:8.
  • 3许平.造物之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68.
  • 4林岩,黄燕生.中国店铺幌子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95(2):72-88. 被引量:6
  • 5[美]S 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 6周锐,黄英杰,邹一了.城市商业标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 7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13

同被引文献44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