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日语“てある”与汉语“着”的对应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日语样态存在句中的静态存在句通常用“てある”的句式表达.在互译性方面,日语“てある”与汉语“着”存在部分对应的关系,但由于句型结构特征、用法意义的不同,两者也存在无法对应的情况.所以,本稿从“てある”的句型结构特征、用法意义以及“着”的用法意义出发,通过例句,对 “てある”和“着”对应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
欧嘉卡
机构地区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俪人(教师)》
2016年第7期235-236,共2页
关键词
てある
着
对比
分类号
H172.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6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郑汀,冯素梅.
静态存在句“V着”语义再考——兼与日语「Vている/Vてある」比较[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2):29-35.
被引量:3
2
郑汀.
汉日存在句“V着”与“Vてある”再考[J]
.外语研究,2011,28(5):64-69.
被引量:2
3
陆俭明.
“着(·Zhe)”字补议[J]
.中国语文,1999(5):331-336.
被引量:65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齐沪扬.
表示静态位置的“着”字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3):77-83.
被引量:5
2
张黎.
“着”的语义分布及其语法意义[J]
.语文研究,1996(1):6-12.
被引量:45
3
Timothy Light,王宗炎.
黎天睦论“着”的核心意义(摘要)[J]
.当代语言学,1991(1):15-24.
被引量:2
4
金奉民.
助词“着”的基本语法意义[J]
.汉语学习,1991(4):23-28.
被引量:15
5
戴耀晶.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92-106.
被引量:82
6
宋玉柱.
完成体动态存在句[J]
.汉语学习,1989(6):1-4.
被引量:22
7
李临定.
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J]
.汉语学习,1985(1):6-10.
被引量:30
8
聂文龙.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J].中国语文,1989,(2).
9
影山太郎.1996.勤词意味揄[M].东京:くっしね出版.
10
影山太郎.2001.勤嗣の意味と楫文[M].东京:大修馆害店.
共引文献
66
1
陈程,钟江华.
湖南安乡大鲸港镇方言特色语气词“下着[xᴀ^(21)tso^(33)/to^(33)]”用法探讨[J]
.文山学院学报,2021,34(5):68-71.
2
王笑雨.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母语者汉语动态助词“着”的偏误分析[J]
.汉字文化,2024(17):174-177.
3
王燕.
新疆汉语方言的持续体及其形式标记[J]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131-134.
被引量:2
4
赵微.
两类祈使句的体特征及其对否定的影响[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1-155.
被引量:1
5
伍和忠.
汉语表“体”助词研究述要[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104-110.
被引量:1
6
吴继章.
河北魏县方言与“着”有关的两个问题[J]
.语文研究,2006(1):54-60.
被引量:9
7
郭利霞.
山阴方言的[ti~0][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6):137-141.
被引量:2
8
陈立民.
时间的两种相对切分方式和“着”的语法意义[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9-18.
被引量:2
9
傅惠钧,陈艳丽.
略论隐性否定祈使句[J]
.汉语学习,2007(3):13-19.
被引量:4
10
陈忠.
“着”与“正”、“在”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81-88.
被引量:1
1
武金峰.
汉语“是”的用法意义及其哈语翻译法[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45-49.
被引量:3
2
夏立新.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与词典释义[J]
.学术研究,2011(5):141-145.
被引量:3
3
刘培玉.
现代汉语静态存在句的形成原因试析[J]
.郑州铁路教育学院学报,1999,11(2):23-27.
4
郑汀,冯素梅.
静态存在句“V着”语义再考——兼与日语「Vている/Vてある」比较[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2):29-35.
被引量:3
5
谢淑媛.
日语静态存在句翻译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55-57.
6
马嘉俪.
对外汉语存现句教学分析——以“处所词+动词+着+人/物”的静态存在句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9):147-148.
7
康绳法.
“孰与”的用法和意义探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8):65-67.
被引量:1
8
曹爽.
“V着”“V了”静态存在句的语境差异及体貌地位[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4):230-234.
被引量:2
9
傅远碧.
关于“有”构成的几种特殊句型[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9(3):47-49.
被引量:1
10
黄中辉.
象似性视角下的“V着”类静态存在句的汉英对比研究[J]
.海外英语,2014(24):232-233.
被引量:1
俪人(教师)
2016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