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评析 被引量:2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自1987年索洛提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后,对其展开的研究与争论一直持续至今。从20世纪80年代末对该悖论存在性的争论和产生原因的解释,到90年代中期美国"新经济"出现对该悖论的质疑,再到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条件下对信息技术增长效应的重新审视,关于该悖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伴随着新一场产业革命的孕育、发生,信息技术对经济及产业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和普遍,关于信息技术提升生产率的机理分析、效应评估与实证考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出处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0-148,共9页 Economic Perspectiv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 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13&ZD157)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1

  • 1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2014:《第二次机器革命: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中信出版社.
  • 2戴尔·乔根森何民成凯文·斯德尔,2012:《生产率--信息技术与美国经济复苏》,格致出版社.
  • 3杜传忠,2015:《"互联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国社会科学报911月11日,第4版.
  • 4加里·皮萨诺威利·史,2014:《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机械工业出版社.
  • 5Acemoglu, D. et al(2015),"Return of the Solow paradox? IT,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in U. S. manufactur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4(5) :394--399.
  • 6Berndt, E. R. , C. J. Morrison & L. S. Rosenblum(1992), "High-tech capital formation and labor composi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NBER Working Paper, No. 4010.
  • 7Bresnahan, T. F. , E. Brynjolfsson & L. M. Hitt(2002) ,"In- 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place organization and the de- mand for skilled labor: Firm-level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 :339--376.
  • 8Brynjolfsson, E. & L. M. Hitt (1993),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6(12) :66--77.
  • 9Brynjolfsson, E. & L. M. Hitt(1996),"Paradox lost? Firm- level evidence on the returns to information systems spending", Management Science 42(4) : 541-- 558.
  • 10Brynjolfsson, E. &I& M. Hitt(2000),"Beyond computation:Inforrna 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per- forma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4(4) :23--48.

同被引文献478

二级引证文献29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