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时代青年的理想人格构建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青年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青年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但其人格的稳定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冲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互动的传统模式,重塑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催生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形态,对当代青年人格的塑造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把握新媒体影响下青年的人格困境,重构当代青年的理想人格,是青年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作者
饶芳
机构地区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32,共6页
China Youth Study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年人格
困境
重构
分类号
D43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2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06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13
1
郑雪.人格心理学[M1.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范和生,李三辉.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心理重构[J]
.理论界,2014(4):183-185.
被引量:2
3
肖峰.
基于身体哲学的青年认知特征探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2):21-27.
被引量:4
4
菲利普·赖斯等.青春期-发展、关系和文化[M].陆洋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7.
5
肖峰.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青年及其认知特征[J]
.中国青年研究,2013(9):25-30.
被引量:14
6
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远方出版社,1998.11.
7
杨秀莲.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6-60.
8
叶南客.边际人-现代人格转型论纲[N].南京日报,1989-1-17.
9
郑荣双,严全治.
当代人际交往的网络化方式与人格的多元化趋势[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2):39-43.
被引量:18
10
[美]富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二级参考文献
42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
IT青年报告[J]
.中国青年研究,2001(6):32-37.
被引量:7
2
J·哈特曼,谈谷铮.
新技术对青年社会参与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1993(Z1):13-17.
被引量:2
3
克路斯.J.图雷,张明琼.
青年与技术——问题何在?[J]
.中国青年研究,1989(4):44-45.
被引量:2
4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5
林斌.虚拟中的身体与现实[A].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27.
6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晔译.商务印书馆,2001.65.
7
梅洛-庞蒂.《符号》,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7页.
8
黄厚铭.网络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http://itst.ios.sinica.edu.tw/seminar/seminar3/huang_hou_ming.htm
9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共引文献
106
1
李其平.
浅论色情视频行为的特征、性质及其犯罪化[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8-29.
2
岳慧,曹银忠.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综述[J]
.传承,2010(12):108-109.
被引量:9
3
刘中起,风笑天.
青年网际互动的特质与自我表达的实作理路[J]
.青年探索,2002(4):22-27.
被引量:2
4
胡羽,殷正坤.
网络时代适者生存[J]
.武钢大学学报,2000,12(1):52-54.
5
郑璐.
网络社会与“理想的话语环境”[J]
.社会科学,2005(1):119-123.
被引量:5
6
李望舒.
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27-228.
被引量:29
7
聂衍刚,路红.
论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4(21):27-30.
被引量:3
8
汪怀君.
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7):63-66.
被引量:13
9
王海明,任娟娟,黄少华.
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102-111.
被引量:22
10
汪怀君.
网络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0):48-5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49
1
陈旭红.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及其批判——鲍德里亚拟真理论的视角[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1):55-58.
被引量:4
2
段钢.
日常生活与图像的现代性批判[J]
.社会科学研究,2007(5):124-129.
被引量:10
3
梅琼林.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J]
.文艺研究,2008(6):13-20.
被引量:28
4
吴秋兰.
改革开放30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变化轨迹[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21-24.
被引量:11
5
肖建华.
挑战与回应: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反思[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3):77-80.
被引量:1
6
贾婀娜,袁小洪,王秀萍.
试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J]
.职业时空,2009,5(11):85-86.
被引量:6
7
杨春时.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1):94-102.
被引量:17
8
陈朝娟.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视野下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158-160.
被引量:3
9
韦崇岗,程祝华,谢晓敏,余科,杨云雷.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德性人格的自我塑造[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87-91.
被引量:5
10
隋岩,李燕.
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2):10-15.
被引量:119
引证文献
9
1
吴薇.
“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与消解[J]
.高校辅导员,2017(4):65-71.
2
斯琴高娃.
青年理想人格塑造需“内外兼修”[J]
.人民论坛,2018(18):124-125.
被引量:2
3
李济沅,代玉启.
青年大学生的爱国表达探讨[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6(6):82-86.
4
冷冰冰.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探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79-82.
被引量:2
5
吕晶.
文化选择意识的形成与人格塑造[J]
.青年与社会,2019,0(33):272-273.
6
张瑞涛,董啸楠.
论习近平的青年人格观[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52-59.
被引量:1
7
牛肇鑫.
《后浪》争论话语遮蔽下的现代生存困境[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86-89.
8
贾婀娜,贾潇潇,姚琳.
“健康中国”背景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调查报告[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119-123.
被引量:4
9
陈圣军,毕红梅.
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危机检视、泛起成因及消解[J]
.中国青年研究,2023(8):113-11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吕晶.
文化选择意识的形成与人格塑造[J]
.青年与社会,2019,0(33):272-273.
2
岳凡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的思考[J]
.文教资料,2020(25):96-97.
3
党娜.
全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探析[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2):15-16.
被引量:2
4
张瑞涛.
论培育时代新人理论思维的内在逻辑及其基本意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5):124-129.
被引量:8
5
贾婀娜,贾潇潇,姚琳.
高校医学类人文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3):31-34.
被引量:5
6
黄文燕,陈依静,杨晶晶,盛婷,封琼,曾素娟.
儿童口腔医学导论中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初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3):110-115.
被引量:3
7
李丽,沈晓速,李萌萌,娄鹏,王雪秋,李瑞玲.
课程思政融合医学人文教育——培育“五术”医者[J]
.吉林医学,2023,44(6):1741-1744.
被引量:5
8
王水雄.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J]
.人民论坛,2023(23):135-138.
被引量:2
9
任晓旭,纪慧,张也,吕莹,林岩.
医学技能竞赛驱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探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1):169-172.
10
何淑娟.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J]
.丽水学院学报,2024,46(3):118-122.
1
冷建军.
现实意义的美与丑[J]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2):165-165.
被引量:1
2
美国青年人格紊乱在大学校园很普遍[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2):79-79.
3
朱开君,冯泽英.
时代变迁与理想人格的构建[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4-49.
被引量:1
4
皮锋,秦荣廷.
应用心理学对学生的干预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07(10):61-62.
5
陶学英.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咨询的影响[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3):195-196.
6
陈松青.
论庄子的人格困境[J]
.阴山学刊,2000(3):75-79.
7
吴晓燕.
关于网络时代青年伦理道德的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02(8):97-99.
被引量:1
8
王秋华.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异化与理想人格的构建[J]
.社会科学战线,2000(2):73-76.
被引量:2
9
马新龙.
理想人格与理想国之构建何以可能[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4):24-25.
10
龚世星.
新媒体时代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1):5-9.
被引量:10
中国青年研究
201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