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非虚构写作 被引量:8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非虚构写作"是中国文坛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创作热潮。它以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在直面现实或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创作主体的在场性、亲历性和反思性等叙事特征,折射了当代作家试图重建"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这种写作伦理,既质询了信息时代的仿真文化,也冲击了经验化和表象化的文坛现状。从本质上说,"非虚构写作"突破了某些文学内在的规定性,体现出一种更为开放的、不同文体彼此交织的写作倾向。"非虚构写作"的不足在于其主体意图过于突出、艺术性普遍偏弱,但这并没有淹没它的特殊价值。
作者 洪治纲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71,共10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研究"(批准号14AZW002)之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二级参考文献29

  • 1王莉,张延松.当前底层文学的悲剧精神解读[J].当代文坛,2006(1):76-79. 被引量:23
  • 2马克·波斯特 范静华.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
  •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1984.164.
  • 4盂繁华.“非虚构”文学:新的道路和方向[N].光明日报,2011-04-20(14).
  • 5柏拉图.理想国:卷十[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 6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 7左拉.戏剧中的自然主义[M]//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 8弗郎西斯·培根.学术的进展[M]//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9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10[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赵德明 译.《给青年小说家的信》[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9页、29页.

共引文献139

引证文献8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