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现代中国留学生阵营不同的文化选择
被引量:
3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hoise among the Modern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Camp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现代性的发展具有“追求与反抗”两个维度。从不同国度归来的留学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主张 。
作者
周山丹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130-135,共6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关键词
现代性
留学生对话
学衡派
现代派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3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3
1
乐黛云.
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J]
.中国文化,1989(1):132-136.
被引量:20
2
张星〓.欧化东渐史[M]商务印书馆,2000.
3
(英)罗素(Russell,Bertrand)著,王正平.中国人的性格[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共引文献
19
1
张贺敏.
学衡派研究述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271-290.
被引量:5
2
刘卫国.
当代中国的“五四论述”与“现代文学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73-81.
被引量:3
3
李诠林.
试论近代以来台湾文学现代性发生过程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0-100.
被引量:1
4
孙媛.
试论吴宓诗学思想的研究现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
5
吴明忠.
走向会通的理路与根脉——吴宓大学教育思想内在逻辑与文化哲学基础[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4):116-121.
6
李欢.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重跨文化构想与实践——重估学衡派研究[J]
.文学评论,2015(1):110-119.
被引量:3
7
杨莉馨,王苇.
论《学衡》的文学翻译与文化抉择[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3):156-161.
被引量:2
8
庄泽晞.
《学衡》杂志的创刊渊源与时代境遇[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7):83-91.
9
刘正正.
学衡派研究的现代性维度——缺失与重估[J]
.泰山学院学报,2020,42(6):76-82.
10
刘丹.
近十年(2011—2020)吴宓研究述评[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4):88-98.
同被引文献
35
1
张贺敏,曹艳红.
鲁迅与学衡派[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6-12.
被引量:4
2
王桂妹,林红.
对峙的意义:从理解《学衡》到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156-159.
被引量:1
3
罗惠缙.
学衡派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及实践初探[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0):125-128.
被引量:1
4
蒋书丽.
学衡派和新文化派的错位论争[J]
.人文杂志,2004(6):36-41.
被引量:7
5
李相银.
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J]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99-102.
被引量:2
6
高恒文.
“学衡派”与20年代的国学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145-160.
被引量:2
7
张贺敏.
学衡派研究述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271-290.
被引量:5
8
沈卫威.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批评家的胡先骕[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3):237-248.
被引量:10
9
乐黛云.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3):26-31.
被引量:9
10
陈宝云.
“进步”的维度:学衡派的文化概念诠释[J]
.江苏社会科学,2006(2):191-19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毕晋锋.
近代留学的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群体状况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4):38-41.
被引量:3
2
魏宏伟,胡志敏.
近五年来国内学衡派研究综述[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6):6-10.
3
张雪蓉.
吴宓人文主义教育观述评[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25-3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5
1
陈仕伟.
2000年以来新中国院士制度研究述评[J]
.决策咨询,2013(1):78-84.
2
吴明忠.
走向会通的理路与根脉——吴宓大学教育思想内在逻辑与文化哲学基础[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4):116-121.
3
唐诗杰.
陈寅恪与“学衡派”关系探究[J]
.铜仁学院学报,2017,19(11):114-119.
4
封丽,詹文青,云云,石亮.
战略科技人才群体结构特征和成长规律研究——以院士群体为例[J]
.图书情报导刊,2024,9(9):64-73.
5
武虹,赵立新,李砚章,王昉,黄金霞,高洁.
基于中国院士群体特征分析的新时代人才合理化建设研究[J]
.知识管理论坛,2019,0(2):80-88.
被引量:4
1
陈钱军.
让孩子在游戏中爱上水墨画[J]
.陕西教育(教学),2009(1):87-87.
2
龚明德.
成都文化记忆的一些一些事[J]
.四川省情,2013(9):54-55.
3
感动.
外国老板的商战智慧[J]
.职业圈,2005(6):45-45.
4
王倩.
东方哲思——访问何周礼[J]
.现代装饰,2006(9):22-23.
5
FIAC艺博会新增主题单元Cutlog将首次亮相[J]
.艺术当代,2009(10):108-108.
6
陆彦.
散落在咖啡馆里的法国哲学[J]
.文化博览,2005(9):22-23.
7
艾沙·斯皮尔斯,Elisa(翻译),亚米·查德(图).
新现代派坐姿[J]
.数码设计(surface),2009(10):68-77.
8
任勇文.
现代与传统并生——小析白先勇小说特色[J]
.科教文汇,2007(08S):146-146.
9
历史的看待唯美主义[J]
.文艺理论研究,1994(6):9-9.
10
李洪华.
“先锋”的表征——论中国现代派文学与上海都市文化[J]
.都市文化研究,2015(2):230-239.
中州学刊
200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