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草根传媒文化中的情感与形象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针对当代视觉文化的考察中,形象始终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核心命题。草根传媒文化不仅带来了较之从前远为驳杂、丰富的视觉形象,同时也在"形象"与"情感"之间建立起了难以割裂的密切关联。依托网络这一新兴技术平台,草根传媒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转型期人们的社会、文化心态,从而与当代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呼应、沟通与契合。同时,公民在当下情境的特定情感体验,又促使某些视觉形象得到了不断的演绎与凸显,并由此形构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情感的类型学"。正是形象与情感的互动使人们对转型期社会文化状况的深度开掘成为可能。
作者 庞弘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8-134,共7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项目号:12JZD0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媒介叙事研究"(项目号:14CZW005)的阶段性成果 四川师范大学重点培育项目经费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2

  • 1Moshe Barasch, Theories of Art, 1 : From Plato to Winekel- man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0, p. vii.
  • 2w.J.T.米歇尔:《图像理论》“序言”,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 3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 4庞弘.当代中国“草根传媒文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江海学刊,2014(4):193-200. 被引量:1
  • 5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3页.
  • 6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7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煮识形杰》.第6~11页.
  • 8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载《新媒体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0-65页.
  • 9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226页.
  • 10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见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13

  •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 2[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武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 3[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 4[英]马修·基兰编.《媒体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 5[澳]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许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第2页.
  • 6[荷兰]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 7Hal Foster. "Preface", Hal Foster, ed. , Vision and Visuality , Seattle: Bay Press, 1985,p. ix.
  • 8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the New Medi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1, p. 183.
  • 9Stuart Hall,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 Stuart Hall and Paul de Guy, ed. ,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Ltd. , 1996, p. 4.
  • 10ZiZi Papacharissi, "The VirtualSphere : The Internet as a Public Sphere", New Media and Socie- ty, 4( 1 ), 2002, pp. 9 - 27.

共引文献111

同被引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