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萧红小说创作的个性化抒写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萧红的卓尔不群源自于她短促而苦难的漂泊人生中形成的对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和视角。诗意的思绪、稚拙的传达、散漫的结构、弱化的情节、模糊不清的人物等构建了萧红小说别具一格的味道,其作品也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在文学殿堂里印下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和贡献。
作者
王丽娟
机构地区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
出处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39-43,共5页
Journal of Xinjiang RTVU
关键词
萧红
小说创作
个性化
抒写模式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林贤治.萧红十年集(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美]葛浩文.萧红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
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
鲁迅.生死场序·萧红文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5
季红真.
永不陨落的文学星辰——萧红文学创作综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4):26-36.
被引量:8
6
茅盾.<呼兰河传>序.萧红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483,125.
7
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萧红文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324-325.
8
鲁迅.<生死场>序.萧红研究七十年(下卷)[C].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3.
9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17.
10
[美]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人民出版社,1985.
二级参考文献
9
1
聂绀弩.在西安[A].王观泉.怀念萧红[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
[前苏联]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现实文艺活动与《七月》[J].七月,1938,(15).
4
聂绀弩.回忆我与萧红的一次对话[A].聂绀弩.高山仰止[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
萧军.萧军全集:第18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6
李洁吾.萧红在北京的时候[A].孙延林.萧红研究(第1辑)[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7
抗战以来文艺动态和展望[J].七月,1938,(1).
8
[英]RobertA.Segal.神话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
骆宾基.萧红小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共引文献
15
1
李天鹏.
萧红再批评:中国古代文论“诗穷而后工”的当代时效性[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2(3):169-181.
2
董玉芝.
故园花放待萧红——析萧红独特的恋家情结[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8):108-110.
被引量:3
3
金钢.
俄罗斯文学对萧红审美取向的影响[J]
.北方论丛,2008(4):52-55.
4
王丹.
绘影萧红:门外的世界与窗里的人生——解读萧红作品中门窗意象的深层意蕴[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4):56-58.
被引量:1
5
何江凤.
对时代多层面的思考——论萧红、柔石、沈从文作品中的底层女性[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26(4):35-38.
6
张建伟.
论《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2):69-71.
被引量:3
7
吕鹏毅.
论萧红的卓越成就与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J]
.文教资料,2012(20):10-11.
8
张传霞.
《神谕女士》的母亲形象及文化隐喻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3(12):90-93.
9
赵坤.
圆融世界与蒙童之心--季红真的文学世界初探[J]
.当代作家评论,2014(6):153-160.
被引量:1
10
刘秀芳.
萧红:对寂寞的消解与自我求证[J]
.文学教育(中),2015,0(3):24-25.
1
杨馥菱.
对萧红漂泊人生的再审视[J]
.大舞台,2012(4):284-285.
2
李金坤.
李白游仙诗世界之形态、模式及其审美意义——兼议对《楚辞》游仙体式的接受[J]
.阅江学刊,2014,6(2):112-117.
3
李金坤.
李白游仙诗世界之形态、模式及其审美意义——兼议李白游仙诗对《楚辞》游仙体式的接受[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57-62.
被引量:1
4
居忠诚.
李白游仙诗世界之形态、模式及其审美意义[J]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31(12):116-120.
被引量:1
5
张大为.
穿越历史的“思想”道路——论邵燕祥诗歌抒写模式的演变[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6):23-27.
6
杜谷.
岁月钩沉[J]
.黄河文学,2002(5).
7
张鹏飞.
曹操诗歌抒写模式的审美韵味[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52.
8
卢桢.
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城市抒写[J]
.中州学刊,2012(2):180-183.
被引量:1
9
张任.
论石崇在昭君故事诗歌接受史上的意义[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6):10-13.
被引量:2
10
冯庆凌.
花间词抒写闺怨模式例说[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81-86.
被引量:1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