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考察20世纪50—60年代的滑稽戏实践及其批评,可以发现滑稽戏改造的难度表现为:许多旧有的招笑方式无法与新的政教文化达成一致,然而哂笑缺陷、从"黄色"中收获快感等,又是极难改造的"第二天性"。主题化的要求如果完全改写传统的招笑手段,就会造成"滑稽戏不滑稽"。新中国两类"新滑稽"的代表作——《三毛学生意》和《样样管》——具体揭示出滑稽戏改造的创造性与难题性。首先,《三毛学生意》对于社会主义喜剧的贡献在于提供一种"滑稽化"的"批判"而不是剥离滑稽语言与动作的批判。其次,歌颂性滑稽《样样管》通过更深入地进入政教机制获得生机。然而此种方式也包含危机:滑稽戏对于固有招笑机制的放弃,强化其"主题"模式,未必就能成功地塑造一种新的革命大众文化。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91,共10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