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谈早期二人转的表演形式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蹦蹦戏起初主要是一旦一丑的对口演唱形式。旦角,也叫"上装"(因当时都是男演员,要扮上女装,故称为上装),也叫"包头的"(由旦角的头上包一块青布或勒一条青带子并插珠花而得名,这是沿用莲花落的术语,如《都门杂咏》中有"如何子弟也包头"一句可证。丑角,也称"下装"(与上装对称)。开场时,先是在锣鼓声中,众旦角下场,围一张高桌边走边唱(即"转桌子戏"名称的来由,这种演法也是由"什不闲儿"沿用来的),而后,众人下场,再由一旦一丑开演正心旦、丑倒退着出场,先唱小帽儿,说口,最后再唱正文。这是蹦蹦戏的主要形式。
作者 马莹莹
出处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2期49-49,共1页 Home Drama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