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纪事本末体在南宋的出现及其背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南宋时期,随着史学经世之风的高涨,史学家愈发重视对"事"的考察,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已经呼之欲出。袁枢自身的努力以及对史学发展趋向的敏锐把握,最终使他创立了纪事本末这一新史体。纪事本末体自成一家,备载诸事本末之书,突破了纪传、编年二体的局限,受到后世论者的交口称赞,殊非偶然。
作者
曹鹏程
机构地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17,共4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
袁枢
纪事本末体
因事命篇
分类号
K24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17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1
柴德赓:《(资治通鉴)及其有关的几部书》,文载《史学丛考》,第1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四九,第675页.
3
曹鹏程.
宋代纪传、编年二体优劣论[J]
.史学史研究,2011(1):35-41.
被引量:4
4
孙猛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
吕祖谦.读书记[A].魏齐贤,叶菜.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c].宋集珍本丛刊·第100册.线装书局,2004.761.
6
王益之.西汉年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2.
7
张沛.中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6.
8
皇甫浞.编年纪传论[M].姚铉,唐文粹.四部丛刊初集缩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不详.282.
9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
游洚.袁枢行状[M].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28.
二级参考文献
6
1
程应镠.
中国史学概论片断[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3(3):72-84.
被引量:1
2
吕志毅.
论我国古代历史编纂学[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8(4):131-140.
被引量:4
3
葛兆光.
从《通鉴》到《纲目》——宋代通鉴学之一脉[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3):154-158.
被引量:6
4
瞿林东.
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J]
.安徽史学,1984(4):23-30.
被引量:2
5
王锦贵.
编年体史书在传统史籍中地位的升降[J]
.史学史研究,1984(3):63-67.
被引量:1
6
吴绍礼.
史体三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68-7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78
1
乐文华.
欧阳修和王安石的经学特色[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5):31-34.
2
许结.
论赋的学术化倾向——从章学诚赋论谈起[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82-90.
被引量:10
3
王达三.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J]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1):106-108.
被引量:1
4
李朝军.
宋代晁氏文人作品混淆辨正[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4):100-107.
被引量:2
5
杨国安.
《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在宋代韩学中的地位与价值[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55-61.
被引量:5
6
陈雁,朱汉国.
历史范畴的哲学审视[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21(3):77-80.
7
李彤.
东汉文化史上的班昭[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71-75.
8
焦体检.
《张司业集》版本源流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6):53-57.
9
王成军.
论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4-73.
被引量:3
10
王人恩.
宝钗的矛盾性格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69-73.
被引量:2
1
武吉庆.
关于史学经世的两点思考[J]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59-65.
2
蒋大椿.
魏源史学经世思想述论[J]
.求索,1995(3):103-108.
3
宋学勤.
当代人作当代史:梁启超史学理论构建的现代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128-132.
被引量:2
4
范国强.
史学“经世”传统的延续与承接——试论白寿彝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81-84.
5
肖季文.
史学经世致用刍论[J]
.社会科学辑刊,1996(2):93-97.
被引量:1
6
汪高鑫,汪增相,李孔胜,许曾会,纪丹阳,郭倩,周倩,郭蔚然,王娟,刘晓环.
论题: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民族忧患意识与史学经世情结[J]
.历史教学问题,2014(3):41-51.
7
苏中立,杨正喜.
辛亥革命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6):165-169.
被引量:1
8
徐松巍.
十九世纪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J]
.学习与探索,1998(5):112-117.
被引量:1
9
李瑞芳,吴克燕.
李塨史学经世思想述论[J]
.前沿,2010(5):191-193.
被引量:1
10
王子初.
章学诚对学术风气史的反思与发挥[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3):104-109.
中华文化论坛
201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