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牟子理惑论》史料价值初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牟子理惑论》作为著名佛教文献,表明在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传统士大夫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用"格义"的方法来学习佛教,会通儒、释、道三家关系的努力。该书在佛教初传华土时的儒释道三教关系、时代背景与思想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缺陷与不足,如书中部分情况与史实不符、对儒释道三教关系存在片面解释、佛教教义与认知水平的差异等问题。
作者
邵张彬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8-40,共3页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关键词
牟子理惑论
格义
史料价值
三教关系
佛教中国化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8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李铁华.
《牟子理惑论》新探[J]
.殷都学刊,2009,30(3):135-139.
被引量:2
2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杨海文.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牟子理惑论》新探[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2-18.
被引量:4
4
毛廷贵,唐峰陵.
牟子儒佛道三教圆融思想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3(12):91-95.
被引量:3
5
向婷婷.
汉末交州人文环境考察[J]
.法制与社会,2006(23):196-197.
被引量:2
6
[东汉]牟子.牟子理惑论/僧祐撰;刘立夫、胡勇(译者).弘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张凯.
《牟子理惑论》读后[J]
.法音,2014,0(7):38-40.
被引量:3
8
邓刚.从〈理惑论〉看东汉末年儒佛之争及其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2):62.
9
洪修平.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9(3):81-93.
被引量:41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洪修平.
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7,34(4):12-19.
被引量:8
2
吴勇.
试论《牟子理惑论》之真伪[J]
.宗教学研究,2007(2):68-73.
被引量:5
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A]..《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246-248页.
4
僧佑.弘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59.
5
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279页上栏.
6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331页上栏一中栏.
7
[法国]伯希和著、冯承钧译.《牟子考》,周叔迦辑撰、周绍良新编.《牟子丛残新编》,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93页.
8
杨海文.《孟子与"初唐四杰"》,《中华读书报》012年9月19日,第15版《国学》.
9
杨海文.《刘熙与交州孟子学》,《中华读书报》2013年5月i日,第15版《国学》.
10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01.
共引文献
89
1
王群韬.
三教合祀庙宇考源——“佛教中国化”的信仰实践视角[J]
.宗教学研究,2021(3):92-98.
2
李国,王海彬.
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视角——以莫高窟儒、释、道游人题记为中心的考察[J]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2020(1):175-194.
被引量:3
3
邓国营,王思远,田袁果.
儒家传统与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文化力量[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5):51-66.
被引量:9
4
王林.
佛耶本土化的小同与大异——以牟子《理惑论》与德尔图良《护教篇》的论辩策略和时代背景为例[J]
.基督宗教研究,2022(2):134-151.
5
洪修平.
三教关系视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J]
.佛学研究,2008(1):82-91.
被引量:4
6
武影.
论《西游记》的人才观[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4):54-58.
7
李昌舒.
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2):1-6.
被引量:1
8
余开亮.
论六朝时期自然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形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0(4):66-71.
被引量:2
9
牛延锋.
唯识、禅思与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6):90-93.
10
刘林魁.
佛教二谛思想与宫体文学理论[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33-38.
被引量:3
1
刘曙东,农夫.
佛教“中国化”的原因及意义[J]
.武陵学刊,1999,34(4):68-70.
被引量:2
2
孙启祥.
陆游汉中诗文的史料价值初探[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26-32.
被引量:3
3
曹志杰.
通道观对三教关系影响初探[J]
.魅力中国,2010,0(14X):300-300.
4
刘再聪.
“知性”相通:敦煌与佛教的中国化[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16,0(10):6-8.
5
杨清平.
试论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岭南地区葬俗的影响[J]
.广西民族研究,2002(1):108-112.
被引量:1
6
季芳,潘晓旭.
清代《崇儒尊释双龙告示碑》考释[J]
.文教资料,2016(33):28-29.
7
梁学.
石篆山石刻[J]
.文物天地,2001,0(5):15-16.
8
张光芒.
没有文凭的钱穆[J]
.老年世界,2017,0(1):11-11.
9
赵通儒,魏建国.
民国初期的瓦窑堡社会(上)[J]
.延安文学,2016,0(1):167-179.
10
李绍萍.
浅谈《左传》中的“崇霸”与“崇礼”——借宋襄公与郑庄公之形象管窥春秋时期的思想状况[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6(2):19-21.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