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原初视域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初创之际用来定义既是观念又是社会存在的那些问题。在知识学上,它表现为与实证科学相对的思辨真理;在社会结构上,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识的观念上层建筑。在无产阶级的科学发展和解放实践的深入过程中,意识形态批判始终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批判本身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改造世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发展什么一般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最后的工作都落实在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分析和无产阶级的实际解放斗争上。
作者 胡大平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7,共13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研究"(11&ZD08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 3[德]格奥尔格·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4[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5[美]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M].陈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7[英]以赛亚·伯林.马克思传[M].赵干成,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
  • 8胡大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敏感性[J].河北学刊,2006,26(2):7-12. 被引量:4
  • 9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10[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译.商务印书馆,2000.

二级参考文献25

  • 1胡大平.全球化、表述危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土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64-67. 被引量:4
  • 2[美]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M].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 3[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2.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6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8页.
  • 7墨菲.政治的回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 8.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2,161-162.
  • 9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10保罗·斯威齐.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年的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运动[J].每月评论,1983,(3).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