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异托邦空间:《在美国》中的乌托邦与美国梦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美国》中波兰女演员玛琳娜到美国西部乡村阿纳海姆创建乌托邦式的集体社区,并在这一实践失败后选择在美国的舞台上复出而大获成功。玛琳娜对乌托邦和美国梦的追求,是她摆脱历史与现实的束缚,寻找和创建自我身份的个人革命。然而她的自我危机并没有在这场革命中得到化解,反而愈演愈烈,并无限推延。这是因为这场个人生活方式的变革实质上只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缷负和超越。乌托邦和美国梦为她提供了波兰生活中不可能享有的自由、想象、越轨等经验,发挥着异托邦空间的功效,却并不能为她解决自我不断异化的问题。
作者 张莉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76,共4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左翼女作家研究"(12CWW0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沉默的美学’视阈下的桑塔格小说创作研究"(12YJC75204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14

  • 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C].三联书店,1989..
  • 2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 3卡西尔 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
  • 4彼德·伯格.漂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中的意识变迁[M].曾维宗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5.13.
  • 5董桥.董桥文录[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630.
  • 6Susan Sontag .In America[Z].London:Jonathan Cape.2000.323.(以下凡引用此书均直接标出页码,不再一一加注)
  • 7埃利·扎列茨基."引盲"[A].W.1.托马斯,F.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M].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8宋晓萍."混杂性:作为表演的身份"[A].思想文综(第5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
  • 9Paul Ricoeur.Lectures on Ideology and Utopia[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309.
  • 10W.I.托马斯,F.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M].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2.

共引文献601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