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茅盾前期文学批评观的转型与作家论的视角
被引量:
4
The Transition of Mao Dun's Early Concep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His of Viewpoint Writer's Review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现代作家论的代表性批评家茅盾的前期文学批评观的发展和转型,以及这种发展和转型对于建立他的文学批评本体观念的作用,进而研究了茅盾批评本体论在作家论批评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史论”的笔法;“史论”笔法奠定了茅盾作家论的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的评价尺度,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了一定的地位。
作者
杨健民
机构地区
福建社科联<东南学术>杂志社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13-18,共6页
Fujian Tribun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之一。
关键词
茅盾
前期
批评本体
转型
作家论
史论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32
1
李奇志.
茅盾的现代女作家论[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7(6):21-22.
被引量:2
2
周海波.
论三十年代不同范式的作家论[J]
.山东社会科学,1997(2):72-75.
被引量:3
3
杨健民.
茅盾的新文学作家论[J]
.中国社会科学,1983(2):181-196.
被引量:3
4
温儒敏.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J]
.文学评论,1996(3):11-23.
被引量:13
5
李方平.
茅盾作家论的美学创造[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13(2):27-33.
被引量:2
6
王晓东.
茅盾作家论之流变刍议[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115-117.
被引量:1
7
陶媛媛.
李长之《鲁迅批判》新论[J]
.鲁迅研究月刊,2002(8):62-66.
被引量:2
8
周兴华.
茅盾作家论的盲视之域[J]
.南方文坛,2005(1):41-44.
被引量:4
9
杨健民.
“五四”文学批评背景与中国现代作家论的诞生[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6):2-8.
被引量:6
10
温儒敏.
作为文学史写作资源的“作家论”——“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随笔之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83-90.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4
1
王晓东.
茅盾作家论之流变刍议[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115-117.
被引量:1
2
周兴华.
茅盾作家论的盲视之域[J]
.南方文坛,2005(1):41-44.
被引量:4
3
周兴华.
“我”与“我们”:茅盾作家论的意义标志[J]
.文学评论,2005(4):153-160.
被引量:5
4
吴浪平,别睿.
中国现代“作家论”研究综述[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1):19-2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谢丽.
茅盾作家论之矛盾剖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20.
被引量:3
2
姚楠.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我们”——对一个学术原点的简释[J]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20-23.
3
吴浪平,别睿.
中国现代“作家论”研究综述[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1):19-25.
被引量:1
4
蔺春华.
论文本细读在茅盾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重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4(1):148-152.
被引量:4
5
李思嘉,杨忆君,吴胜涛,朱廷劭.
基于人工智能的金庸之作家论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10):584-589.
被引量:1
6
侯敏.
性别与审美“盲视”? ——茅盾《作家论》之再思辨[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35-39.
7
王卫平.
新世纪20年茅盾研究论文的突进及反思[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56-65.
被引量:1
8
刘卫国.
中国现代作家论两种类型辨析[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1):129-137.
9
侯敏.
作家论的三个评价标准:史料、时代与文本[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1):138-146.
1
张黎敏.
《语丝》:批评本体的建构[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37-41.
2
李杨.
批评的文化立场与政治立场[J]
.文艺争鸣,1987(3):23-27.
被引量:1
3
杨扬.
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一个文学史问题的回答[J]
.扬子江(评论),2008(4):1-7.
被引量:3
4
张平.
现实的文学和文学观的现实[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2,0(9):91-93.
被引量:1
5
朱寿桐.
鲁迅的文学身份、批评本体写作与汉语新文学的发展前景[J]
.鲁迅研究月刊,2012(8):4-14.
被引量:9
6
潘凯雄,贺绍俊.
文学史的构架及其基本规律初探[J]
.文艺理论研究,1990(5):63-69.
7
曲楠楠,王金胜.
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评《文学的秩序世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新论》[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3(4):128-128.
8
张树武,王确.
儒家传统与茅盾的文学价值论[J]
.琼州学院学报,1999,11(4):71-74.
9
周西宁.
六朝文学本体论刍议[J]
.学习月刊,2007(24):43-44.
10
王颖.
关于先秦“寓言小说”的反思——以《庄子》寓言为中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25-30.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