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素质教育重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供同行商榷。一、“主体”地位失落的现象分析众所周知,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堂教学中过细、过深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主观提问,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应答,主体地位失落。更甚至有个别教师只盯着考试,为考试而教,上课成了坚决执行由教师主观编拟的教案的过程,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是配合教师展示教案,而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课堂成了演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为了完成自己设计得已经“密不透风”的教案,于是就“抢时间”力避学生“节外生枝”,由此,教师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情。这种由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每一秒钟,不留一点空间给学生的教学,哪里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如何能得到培养?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