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诗歌发展,就是诗人对"诗情"的内涵与边界不断"试错"和"探底"的写作尝试。虽然历代文人对于"诗歌应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一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自觉,但从流传下来的歌谣和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诗歌的表现内容和情感呈现是有选择和要求的,体现出了诗人对于诗情的本能认识。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形态——远古歌谣和《诗经》即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情意识:一种是具有一般人性内涵的人本之情,可称之为"风情";一种则是具有自觉的人文目的性或人文理性的诗性情感,可称之为"雅情"。"风情"和"雅情"是中国诗情文化的基石和底色,此后,中国诗歌始终在"言志"与"缘情"的对立、牵扯、互补中向前发展。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99,共5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金
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2013SKL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