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论艺术接受中的阐释要素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艺术接受不是一个被动和胁迫的行为,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倾向性。审美主体的情感重构、创作精神、情感共鸣与审美超越等,共同构成了艺术接受活动中的阐释要素,指导和引领欣赏者深层把握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涵,构建起艺术活动中"体验—创作—反馈—接纳"的循环模式,完善了艺术活动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作者 刘璐
机构地区 南京艺术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5期67-69,共3页 Aesthet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2

  • 1苏宏斌.论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文艺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1):67-71. 被引量:3
  • 2王坤.经典文艺学与反本质主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3):24-26. 被引量:2
  • 3[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9,49页.
  • 4[德]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 5[法]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115,114-115,36,267,84,374,376页.
  • 6[法]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1,74,82,74,73页.
  • 7[法]杜夫海纳著,孙非译.《美学与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4页.
  • 8[关]斯金纳.《科学与人的行为》,转引自威尔逊等.《论观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 9[法]布尔迪厄.《区分: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转引自朱立元等.《西方美学通史》第7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73页.
  • 10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关和关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8页.

同被引文献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