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单位制社区现状分析与走向探讨--以成都市铁路新村为例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体制改革前,中国社会特有的单位体制塑造了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居住空间。如今,单位制社区早已发生了极大的结构性变化,且面临着重建与改造。本文基于对成都市铁路新村的实地调研与访谈,围绕老社区的交往空间与生活性街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单位制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再思考。
作者
牛韶斐
张哲
沈中伟
机构地区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出处
《城市建筑》
2016年第21期312-313,共2页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关键词
单位制社区
交往空间
生活性街道
分类号
TU998.1 [建筑科学—市政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56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张艳,柴彦威,周千钧.
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J]
.国际城市规划,2009,24(5):20-27.
被引量:68
2
改善生活性街道的步行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12—26.
3
张滨.居住小区中公共空间对邻里交往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
4
于文波,王竹,孟海宁.
中国的“单位制社区”vs美国的TOD社区[J]
.城市规划,2007,31(5):57-61.
被引量:23
5
桂丹,毛其智.
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
.世界建筑,2000(10):26-30.
被引量:54
6
王美琴.
后单位时代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问题新解--基于山东济南某国有企业单位社区的考察[J]
.学术论坛,2011,34(2):134-138.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25
1
王玲慧.
定居城市——从单位部落走向社区[J]
.城市问题,1997(4):26-28.
被引量:10
2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
.中国社会科学,1989(1):71-88.
被引量:524
3
于文波,刘晓霞,王竹.
美国城市蔓延之后的规划运动及其启示[J]
.人文地理,2004,19(4):55-58.
被引量:23
4
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
.城市规划,2004,28(6):60-67.
被引量:121
5
于文波,王竹.
混合社区适宜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J]
.规划师,2005,21(6):70-73.
被引量:31
6
柴彦威.
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1996,15(1):30-38.
被引量:187
7
乔永学.
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J]
.华中建筑,2004,22(5):91-95.
被引量:43
8
姜东成.
元大都孔庙、国子学的建筑模式与基址规模探析[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2):10-27.
被引量:7
9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一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咯与管理,.
10
Robert H Freilich,From Sprawl to Smart Growth:Successful Legal,Planning,and Environmental System[M].American Bar Association,Chicago,1999,121-140.
共引文献
156
1
胡水.
单位福利的变迁与转型——以东北老工业基地H厂为例[J]
.政治人类学评论,2023(1):97-170.
2
邵帅.
苏联译著对我国1950年代大街坊规划与实践的影响[J]
.建筑学报,2023(S01):180-186.
3
陈恩强,徐苏斌.
单位大院空间与社会的演变——以武钢工业社区为例[J]
.中国建筑教育,2021(2):18-25.
被引量:1
4
郭秋华.
城市的生态系统表征--生态系统概念特征对城市设计的新诠释[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z1):106-109.
5
杨辉.
低碳城市理念在小城市控规中的探索[J]
.建筑与文化,2014(2):52-55.
6
要威,夏海山.
新城市主义的住宅类型研究[J]
.建筑师,2003,0(3):28-33.
被引量:4
7
许娜.
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想对我国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J]
.建筑创作,2004(8):28-31.
被引量:4
8
李峰,王晓健,杨曙霞.
浅析“新都市主义”的规划思想[J]
.工业建筑,2005,35(1):96-97.
被引量:2
9
盛鸣,顾朝林.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5,29(2):46-51.
被引量:17
10
盛鸣.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J]
.城市问题,2005(1):6-1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6
1
李倞,徐析.
浅析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5(7):25-27.
被引量:31
2
吴志明,马秀莲,吴军.
文化增长机器:后工业城市与社区发展路径探索[J]
.东岳论丛,2017,38(7):61-71.
被引量:7
3
徐精哲.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J]
.西部皮革,2020,42(13):87-88.
被引量:5
4
郑露荞,伍江.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参与式社区更新实践——以上海大学路发生便利店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7):97-109.
被引量:11
5
胡轶敏,宋维尔,郑夏翊.
城市有机更新视域下的老旧住区环境整治难点及其根源[J]
.建筑与文化,2022(11):147-151.
被引量:2
6
孔华娟.
城市有机更新中的高品质公共景观空间营造实践[J]
.居业,2022(10):106-10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靳钰涵,梁鑫春.
城市记忆视角下老旧单位社区有机更新探索——以铁路新村为例[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10):53-56.
1
李冠成,黄华明,刘凤艳.
国有企业单位制社区规划研究[J]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3):115-116.
2
司睿.
浅议单位制社区住房形式的变迁——以湖北省武汉市电力新村社区为例[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5,0(5):121-121.
3
于文波,王竹,孟海宁.
中国的“单位制社区”vs美国的TOD社区[J]
.城市规划,2007,31(5):57-61.
被引量:23
4
张汉.
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单位制社区变迁[J]
.南方建筑,2010(1):68-69.
被引量:7
5
徐菊芬.
中国传统与现代居住空间形态对比研究——兼论现代居住区的社区性不足[J]
.住宅科技,2012,32(10):1-5.
被引量:10
6
郭湛.
单位社会化 城市现代化──浅谈单位体制对我国现代城市的影响[J]
.城市规划汇刊,1998(6):60-62.
被引量:11
7
冯志焱,邱本胜,谢定义.
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6):803-808.
被引量:10
8
王伟,池旭超,张芳,孙斌祥.
冻融循环对滨海软土三轴应力应变曲线软化特性的影响[J]
.岩土工程学报,2013,35(S2):140-144.
被引量:25
9
张初亮.
京沪一线土地市场降温 房企加速涌入二线城市[J]
.资源导刊,2010(6):43-43.
10
李伟,李悦,耿文涵,王小雪,刘彦含.
“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社区规划方案探索——以成都市玉林社区和曹家巷社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4):61-66.
被引量:4
城市建筑
2016年 第2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