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国时期的研究生交换研究——以清华大学和德国大学的研究生交换为中心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共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民国时期已经初露端倪。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国外大学开始与中国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交换研究生。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远东协会和学术交流中心签署了研究生交换协议,并制定了研究生交换简章。从1935年到1937年,中德双方至少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研究生交换,总计互派了14名学生。交换过程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有一些小的变数和波折。清华大学与德国大学的研究生交换,虽然规模小、时间短,但它开辟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作者 田正平 王恒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4-242,共9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FX03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4

  •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 2田正平,王恒.“教育国际化”考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5(6):230-236. 被引量:4
  • 3郭秉文:《太平洋各国大学如何最能增进国际了解与友谊》,沈振生译,《教育与人生》1923年第5期.
  • 4《燕京大学近闻:与密苏里新闻学院互送研究生》,《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30年第3期.
  • 5卢祺新、葛鲁甫:《燕京新闻系》,载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编:《燕大文史资料》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1-32页.
  • 6罗文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对中华民国新闻教育及新闻事业的影响》,《新闻学研究》第41辑,1989年4月,第201~210页.
  • 7《中德为沟通文化交换研究生》,《申报》1934年9月2日.
  • 8《教育旬志·短讯一束》,《时事旬报》1935年第2l期.
  • 9《清华将有外国学生》,《大公报》1929年6月23日.
  • 10《德水利工程专家恩格斯将来华》,《大公报》1935年1月7日.

二级参考文献17

  • 1兰军.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尝试——陶行知与国际教育会议[J].安徽史学,2006(5):69-74. 被引量:2
  • 2Dr.Sawayanagi:《教育国际化之方案》,《青年进步》1925年第86期.
  • 3《太平洋会议征求教育意见--讨论总题为"教育与国际谅解"》,《申报》1925年4月12日.
  • 4蔡元培:《欧战后之教育问题--在天津青年会演说词》,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1页.
  • 5蔡元培:《中法协进公会开会词》,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6页.
  • 6孟宪承:《教育的国际联盟》,《教育杂志》1919年第8期.
  • 7孙国璋:《国际的教育联合》,《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第444号.
  • 8杨贤江:《最近的国际教育运动》,《教育杂志》1922年第2期.
  • 9杨贤江:《国际道德教育会议之议案》,《教育杂志》1922年第2期.
  • 10陶行知:《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新教育》1922年第3期.

共引文献4

同被引文献40

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