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媒体传播中隐私权的价值之辨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新媒体以用户自生内容为特征,"用户中心—弱把关"的分享性传播模式使自由传播的扩张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公民隐私权面临的威胁与侵害日益复杂和严重,传统隐私权保护的宗旨在精神性权利外,更发展出财产和经济上的意义,个人信息成为兼具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的重要社会资源。近几年来发生的隐私侵权案例中,个人信息几乎都程度不等地涉及到了财产利益。
作者 路鹃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4-165,共2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传播中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3BXW02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隐私权的侵权问题及法律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1YJCZH116)的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Bloustein. E.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 An Answer to Dean Prossor, 39N. Y. U. L. REV >962, 1964, p. 973.
  • 2理查德·A.波斯纳,常鹏翱.论隐私权[J].私法,2011(2):189-215. 被引量:11
  • 3王利明.论人格权商品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31(4):54-61. 被引量:135
  • 4陈堂发.社会性媒介使用与隐私意识法律化原则探讨[J].国际新闻界,2012,34(3):18-22. 被引量:10
  • 5Gary Gumpert and Susan J. Drucker, The Demise of Privacy in a Private World: From Front Porches to Chat Rooms, Communication Theory, 1998, 11:408 -425.
  • 6Cf Laurence Lessing,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71 TEx. L. Rev. 1165, 1211 - 1214 (1993) .
  • 7[美]奥林·s.科尔:《(美国联邦第四修正案)在互联网领域的适用:一般原则》,王盎译,转引自张民安编:《隐私合理期待分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8—158页.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尤根·埃利希.《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 2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规则与秩序)》,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435页.
  • 3约翰.罗尔斯.《主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12页.
  • 4微博与隐私权调查报告,http://www.sojump.com/report/735452.
  • 5程合红.商事人格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7.
  • 6杨立新,马特.《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建议稿的说明[M]//王利明.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 7[日]五十岚清.人格权法[M].[日]铃木贤,葛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8Eric H. Reiter. Personality and Patrimon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Right to One’s Image[J].76 Tul. L. Rev 676.
  • 9J. P. Wood. The Story of Advertising[ M] . New York, New York: Ronald Press Co. , 1958.
  • 10V. Zelizer. Human Values and the Market : The Case of Life - Insurance and Death in 19th Century America( J]. Am. J.Soc. 591 (1978).

共引文献153

同被引文献133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