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希望、批判与乌托邦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旨在评估希望范畴在何种程度上有助于保存并重塑社会批判理论中乌托邦思想的痕迹。希望在社会批判理论诸范畴中从未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其间或得到相当的关注。我将证明,当前对社会希望的哲学的和日常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在表达一种因当代的苦难和被蔑视的经历而寻求社会转型图景时的无能为力。这些体验的背景是诸种结构化变迁,这与全球化的不公正、资本主义想象的动员以及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相关。通过联结规范性原则与时间取向,希望范畴有助于维系批判理论的乌托邦主义。但是,当前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的诸多悖论进一步解构了进步的观念。由于希望范畴的神性背景构成了一种主要的限制,批判的乌托邦取向在与社会希望转向的二律背反以及哈贝马斯话语理论之潜能的关联中得以阐明。虽然卡斯托里亚迪斯对希望范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当前社会分析中希望范畴的使用与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理念存在密切关系。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35,共12页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斯拉沃热·齐泽克:《瓶中的信息》,载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 2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修订译本),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9、546、491、683-684页.
  • 3J. Bohman, "Complexity, Pluralism, and the Constitu- tional State: On Habermas'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Law and Society Review, 28, 1994, p. 900.
  • 4V. Crapanzano, "Reflections on Hope as a Catego- ry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 Cultural An- thropology, Vol. 18, No. 1, 2003, pp. 3 -32.
  • 5H. Joas, The Genesis of Valu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3.
  • 6J. Habermas, The New Conservatism: Cultural Criti- cism and the Historian's Debate, Polity Press, Cam- bridge, 1989.
  • 7C. Castoriadis, The Imaginary I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57.
  • 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吴英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 9C. Offe, Modernity and the State: East, West, Cam- 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p. 26.
  • 10A. Giddens, Beyond Left and Right : The Future of Rad- ical Pol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 10.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