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荀子以“类”为核心的道德认识方法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荀子认为,人的道德认识与对物的认识一样,都可以通过逻辑性的"推类"方法来超越经验性认识的不足,以达到对事物的抽象把握。但是,伦理、道德之"推类"并非纯粹演绎逻辑中的必然性推理,它因其随机性和情境性具有或然性。荀子提出,道德之"推类"准确与否取决于三个条件:首先,道德认识主体是否能做到"类之不悖",同类才能相推;其次,道德认识主体能否做到"心不悖",即道德认识主体是否能克服个体的主观性,做到不"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最后,道德认识主体须承认道德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类不可必推"的非逻辑性。荀子认真地分析了产生非逻辑性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使用"虚壹而静"的直觉方法来弥补这一逻辑上的不足。
作者 陈默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66,共5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9

  • 1徐进.对荀子“以类举”之我见[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8(1):82-84. 被引量:1
  • 2《荀子·解蔽》,宋浙北刻本.
  • 3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页.
  • 4陶鸿庆.《读诸子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6页.
  • 5林义光.《文源》卷八,石印本,光绪十一年.
  • 6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卷中.
  • 7林义光.《文源》卷三.
  • 8《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页.
  • 9王天海.苟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共引文献4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