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马克思对“类”概念的立体化建构与超越性革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马克思的"类"概念是其"社会"概念、社会主义概念的直接来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劳动,对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进行了辩证扬弃,构建起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类"概念:"类"具有普遍的、有意识的、自由的、社会的、劳动的五种含义,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打通了个体与社会的理论节点,消解了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二元对立,找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变的实践路径,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变革和超越,为他批判旧哲学的矛盾、揭露国民经济学的谬误以及展望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厘清"类"概念的丰富内涵与立体结构对我们确认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树立劳动意识、培育人的"社会性"本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者 杨金洲 冷蓉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5,共5页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人的存在方式的重构研究"(14BZX008)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拜物教批判及其当代意义研究"(15ZD048)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尊严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CSY1202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