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方法选取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40例新生患儿,将其中发生CRI的46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未发生CRI的94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新生儿自身因素和置管因素的差异,针对单因素方差检验中获取的数据实施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观察组患儿发生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出生体质量≤1.5 kg新生儿的CRI发生率37例(37.3%)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1.5 kg的新生儿7例(17.0%),早产儿(胎龄<37周)的CRI发生率42例(39.3%)显著高于足月产新生儿4例(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儿的自身因素中CRI的发生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在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影响下的CRI发生率依次为29例(46.0%)、26例(47.2%)、31例(64.6%)、33例(63.5%)以及14例(43.8%),而在穿刺时间短、穿刺次数少、未发生导管堵塞、无意外拔管、在操作室置管等因素影响下的CRI发生率依次为17例(22.1%)、20例(23.5%)、15例(16.3%)、13例(14.8%)以及32例(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针对单因素方差检验中获取的数据实施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证实出生体质量低、胎龄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是导致新生儿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患儿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28例(6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例(28.2%),真菌5例(10.9%)。结论临床上对新生患儿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对于新生儿的胎龄小、体质量轻需加强防护,并减少导管问题的出现,以减少患儿CRI的发生率。CR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临床上可以对这两种病原菌采取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出处
《当代医学》
2016年第28期91-92,共2页
Contemporary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