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古文学的“史法”与“论法”——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研究方法初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主要探讨汉末至梁陈四百多年间的文学思想、文人生活和文学风貌,对中古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得极为精准,书中所呈现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成功实现了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思维模式的互融,分析它们对于当代学者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
杨夏月
机构地区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史志学刊》
2016年第4期51-57,共7页
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关键词
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
研究方法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5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5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1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解志熙.
“现象比规律更丰富”——王瑶的文学史研究片谈[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3):88-106.
被引量:5
3
高恒文.
中古文学之“史论”与王瑶的学术个性[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3):54-67.
被引量:3
4
钱理群.
王瑶先生的研究个性、学术贡献与地位[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5(3):11-14.
被引量:4
5
学通古今的王瑶先生[A].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洗驱者的足迹--王瑶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C].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6
富华.
略论王瑶对“学者鲁迅”的意义阐释[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2(1):26-30.
被引量:2
7
张梦阳.
论王瑶鲁迅研究论著的文化底蕴——纪念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
.现代中文学刊,2014(3):40-45.
被引量:2
8
王依民.
文化焦点·心态·文学史——从《中古文学史论》谈起[J]
.读书,1989(12):102-107.
被引量:3
9
葛晓音.
王瑶先生对中古文学研究的贡献[J]
.文学遗产,1990(4):107-113.
被引量:2
10
温儒敏.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J]
.文学评论,2003(1):23-33.
被引量:48
二级参考文献
45
1
解志熙.
深恩厚泽忆渊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295-301.
被引量:2
2
唐长孺.《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70页.
3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
.《沸腾的生活和诗》[N].《文艺报》,1956年3期.
5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刊印1945年版.
6
王叔岷.《论钟嵘评陶渊明诗》,《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7-538页.
7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初版自序”,《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8
王瑶:《评林庚著(中国文学史)》,《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412页.
9
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氏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版,第331-377页.
10
《王瑶文集》第7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268、216页.
共引文献
56
1
詹勇.
走向“一体化”的文学史生产——从“绪论”看1950年代四部文学史对新文学的界定和梳理[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4):5-10.
2
柳传堆.
冯雪峰与王瑶对新文学“性质”的界定[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85-97.
3
黄发有.
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J]
.文艺争鸣,2006(3):152-156.
被引量:2
4
高玉.
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学术品格[J]
.天津社会科学,2006(6):111-114.
被引量:1
5
金红.
文学比较:创新与传承——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J]
.学术论坛,2007,30(5):135-139.
被引量:2
6
蒋芝芸.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材浅探[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8):101-102.
被引量:1
7
姬学友.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研究述评[J]
.鲁迅研究月刊,2007(7):53-58.
被引量:1
8
高玉.
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超越性[J]
.中国文学研究,2007(3):16-19.
被引量:1
9
李舜臣,吴光正.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的产生及其影响[J]
.文学遗产,2009(1):150-157.
被引量:2
10
胡希东.
1950-1980现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综论[J]
.红岩,2011(S2):71-78.
1
康馨.
“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初探——以陈寅恪《读<莺莺传>》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1(5).
被引量:1
2
夏中义.
且将文史当心史[J]
.读书,2000(2):96-102.
3
高恒文.
中古文学之“史论”与王瑶的学术个性[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3):54-67.
被引量:3
4
葛晓音.
王瑶先生对中古文学研究的贡献[J]
.文学遗产,1990(4):107-113.
被引量:2
5
张红.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方法初探[J]
.科教文汇,2010(8):64-65.
6
刘新飞.
“中国梦”和“美国梦”对比研究方法初探[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6):39-40.
7
钱理群.
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节选)[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4(4):34-38.
8
李靓.
史识的坚持与诗意的追求——《中古文学史论》与《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管窥[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8-71.
被引量:1
9
张来芳.
新颖 系统 稳健──简评翟振业《离骚自我新论》[J]
.唐都学刊,1994,10(5):60-62.
10
詹福瑞.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概说[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1-7.
被引量:2
史志学刊
201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