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适,之也.从辵啻声.”作为动词总是牵涉到行动的主客体两个方面,逐渐引申为主体要达到某一目的之后的一种心满意足的心意状态,便有了哲学意味.“适中”“适合”“适宜”“适当”“适度”等等,使“适”成了万物的自然法则.苏轼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营造了“空明”的“适”道“适”禅的意境.而不断变化的“身影”是作者在不断探求中对超越的体悟,以及在体悟中对“道”的体认所带来的“适”意的变化,并站在“适”的境界上,看到了自己“形而上”的本体存在.
出处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6年第10期77-79,共3页
New Curriculum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