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传统化与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诠释维度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旨趣指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传统化与民族化,就其本质而言涵盖双重意蕴,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前者指谓从意识形态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文化所表征价值观之融通与契合,后者则投射从实践路径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现实境遇的密切对接并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及整合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表征实践意义而且彰显文化蕴涵,对其的理论诠释必须立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与中华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之上,这也正凸显其传统化与民族化之意义所在。
作者 杨玢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6,共5页 Theory Monthly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SH06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KS03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2雷蒙德.怀利,林育川.毛泽东、陈伯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6—1938)[J].现代哲学,2006(6):53-61. 被引量:32
  • 3陈先达.玛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0-12-27(011).
  • 4石仲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10-09—20(018).
  • 5[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6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N].每周评论,1919-08-17(1).
  • 7Stuart R.schram. "Chinese and Leninist Components in the Personality of Mao Tse-Tung"~J].Asian Survey, 1963(6) :259-273.
  • 8何光沪.中华文化与普世价值[J].文史哲,2011(6):7-10. 被引量:8
  •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10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01).

二级参考文献22

  • 1陈伯达.腐败哲学的没落[J].读书生活,1936,4(1、2).
  • 2陈伯达.思想的反省[N].解放日报,1942年8月28日,第4版.
  • 3陈伯达.新哲学者的自己批判和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建议.读书生活(上海:读书生活社),1936,4(9).
  • 4陈伯达.文化上的大联合与新启蒙运动的历史特点[A] (1937年夏天).夏征农主编.学习批评[C].1937年春季号.
  • 5陈伯达.在文化阵线上[M].香港:生活书店,1939.
  • 6陈伯达.再论新启蒙运动——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J].知识月刊,1937,1(1).
  • 7竹内实编.毛泽东集[M] 第6卷.东京:北望社,1970.
  • 8毛泽东著.毛泽东论文集[M].上海:大众出版社,1937.
  • 9陈伯达.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A].在文化阵线上[M].香港:生活书店,1939
  • 10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M].修订本.Harmondsworth:企鹅图书,1969.

共引文献2420

同被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