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场发生在李长之与寿生、卓循之间的歌谣归属之争虽并不引人注意,但反映出的问题却是发人深思的。从20世纪早期的歌谣征集事业来看,李长之的歌谣观无疑带有反叛性,然而从中国文艺发展的长远历史来看,寿生、卓循的歌谣观则是对文艺秩序的颠覆与挑战。两方观点并无所谓对错,它们从文本传统和社会现实维度共同构建了文艺美学"中国经验"的完整性,也正是二者的张力——寻求内容和语言的大众化、民族化,同时又不失于浅白,尊重个性和艺术性——最终成为中国文艺现代发展转型的合理方向。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2,共6页
National Art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早期中国歌谣运动的美学反思"(12CZW01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阶段性成果
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项目"当代文艺美学话语资源及批评形态研究"(2016WLJH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