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重建主体性:对“网红”奇观的审视与反思 被引量:2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各类网红文化及其衍生品,无孔不入地占据着网民们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提供幻象、梦想、思维模式、价值参照,以及更重要的身份认同的原材料。网红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奇观,亦是媒体、商业与网民的一场文化"共谋"。它把技术与媒体、信息与娱乐、文化与经济、现实与梦想等集中在一起,全面表征着这个时代,表征着当代青年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种完全被动的"屈从式消费",它使人们远离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创造,个体被淹没,个性被编码,创造力被消耗,青春梦想被低俗化。归根结底,这是主体性的失落。重建主体性,就必须正确处理技术和商业的关系,强化主体的批判精神。尤其是要高扬人文主义梦想,真正平衡科技创造的物质奇迹和人性内在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
作者 张跣
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共7页 Journal of Chinese Youth Social Sci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http://baike.baidu.coln/subview/49004/19511651.htm?fromtitle=网红&fromid=6436044&type=syn.
  • 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6页.
  • 3http ://www. askei, eom/news/hlw/20160406/163555272, shtml.
  • 4卢霜,陈葭.是拼颜值、拼个性还是拼内容?——网红现象透析[J].新闻前哨,2016,0(6):24-26. 被引量:3
  • 5张跣.想象的狂欢:“人肉搜索”的文化学分析[J].文艺研究,2008(12):73-80. 被引量:8
  •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60、56页.
  • 7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译者前言".

二级参考文献12

  • 1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1):115-121. 被引量:166
  • 2戴维·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黄锫坚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124页.
  • 3M.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7-20页.
  • 4雪莉·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份认同》,谭天,吴佳真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版,第368页.
  • 5巴赫金 李兆林 夏忠宪.《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92年版..
  • 7安东尼·吉登斯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
  • 8《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57页.
  • 9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10腾讯研究院:《2016网红元年报告:一场正在萌芽三次元创业热潮》,2016年4月.

共引文献184

引证文献28

二级引证文献26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