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肝有余论小儿热惊厥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万全在前人脏腑有余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肝常有余"思想,他认为"肝常有余"不仅仅指小儿发病的病理方面,而且表现肝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方面,指导后世正确认识小儿生理病理,其对小儿生理上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及病理上易感外邪,感邪易从火化的特点论述,对后世认识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
王坤
任勤
机构地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出处
《光明中医》
2016年第22期3266-3267,共2页
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万全
肝常有余
小儿
高热惊厥
分类号
R272.3 [医药卫生—中医儿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5
1
朱立鸣,左先邦.
万全“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论学术思想探析[J]
.中医儿科杂志,2007,3(6):10-11.
被引量:15
2
程春颖,赵援非.
浅议小儿“肝常有余”[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8):112-113.
被引量:8
3
韩新民.试论肝常有余[A].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第24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讨会、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2007:6.
4
李文龙.试述万全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儿科认识[J].四川中医,1987(9):3-5.
5
胡义保.试述"肝常有余"说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J].四川中医,1990(2):8-9.
6
王文才.略论小儿"肝常有余"[J].国医论坛,1990(1):22-23.
7
闫仲凯.
论小儿五脏有余不足[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13-14.
被引量:7
8
宗旨,吴丽萍(指导).
浅析万全辨治小儿惊风[J]
.中医儿科杂志,2011,7(4):15-16.
被引量:7
9
周永红,陈利国.
从《素问·调经论》看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理论[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5):468-469.
被引量:6
10
莫非钧.
防惊散防治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1):47-47.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李瑞林.
癫痫、高热惊厥与脑损伤[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4,21(3):150-153.
被引量:26
2
卢峥俏,陈志娟.
口服安定预防高热惊厥复发的疗效观察[J]
.华夏医学,2006,19(2):269-270.
被引量:2
3
薛辉,李震宇.
万氏儿科学术思想探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9):31-32.
被引量:4
4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1984,22(2):101-101.
5
Verity CM.Risk of epilepsy after febrile convulsion:a national chort study[J].Br Med,J,1991,303(7):1373.
6
石寿堂.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0.
7
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89
8
禹正玲.
万全“五脏论治”治疗思想探微[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3):4-5.
被引量:2
9
刘向龙,李晨阳,岳红霞,于明克,陈宗跃,杨玲,焦丽强.
小儿高热惊厥的针刺急救与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1009-1010.
被引量:5
10
任新生.
浅谈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
.光明中医,2011,26(8):1697-1698.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44
1
王晓畅,杨丽珍.
从肝脾论治青春期原发性痛经验案3则[J]
.中医临床研究,2023,15(3):139-143.
2
任雪雷,田金娜.
浅谈中医儿科学中小儿“肺常不足”的临床意义[J]
.健康体检与管理,2021(2):182-184.
被引量:1
3
刘晓鹰,颜荆芬,涂一世.
调治小儿脾胃,倡导“抑木扶土”[J]
.光明中医,2009,24(5):811-812.
被引量:3
4
郭建玲,余凤慈,梁淑贞.
从肝脾论治小儿霰粒肿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67-68.
被引量:6
5
陈志虹,秦理.
试论小儿“肝常有余”说[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3):79-79.
被引量:4
6
韦恒,潘炳堂.
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2):134-136.
被引量:12
7
崔霞,王素梅.
肝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5):389-390.
被引量:16
8
王凌志.
儿童抑郁症的中医学探讨[J]
.中医研究,2012,25(5):12-13.
被引量:2
9
廖亮荣.
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94-495.
被引量:1
10
郭权来,许尤佳.
小儿“心常有余”刍议[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4):319-32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40
1
丁环英,康旭卉.
浅谈小儿“脾常不足”[J]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8):29-29.
被引量:7
2
刘昌艺.
“体禀少阳"对儿科特点的发挥[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4):24-26.
被引量:1
3
丁东婧.
浅谈万全对泄泻的诊疗方法[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4):10-10.
被引量:3
4
唐彦,李宜瑞.
万全对小儿心身医学的论述和贡献[J]
.北京中医,2007,26(6):344-345.
被引量:7
5
余小红.
万密斋论治小儿泄泻[J]
.湖北中医杂志,2007,29(9):46-47.
被引量:1
6
刘建军.
万全“预养以培其元”学术观点浅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6):8-8.
被引量:1
7
陈延平.
浅析《幼科发挥》论治泄泻之思路[J]
.中医研究,2008,21(5):52-53.
被引量:2
8
邵金阶,邵迎新.
试论万全对温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贡献[J]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4):27-28.
被引量:1
9
丁峰.
浅谈万全对小儿痢疾的证治[J]
.福建中医药,2008,39(3):58-58.
被引量:2
10
潘利忠,张振尊.
万全儿科学术思想探讨[J]
.新中医,2008,40(9):14-1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秦燕,杨云松,李成年.
明代医家万全儿科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9):57-60.
被引量:3
2
贾瑞雪,刘妍君,凌婷婷,刘炬.
《医学衷中参西录》肝气虚辨治特色探析[J]
.江苏中医药,2023,55(9):76-78.
二级引证文献
3
1
于庆洋,王俊宏,邓家琳,吴静静.
《幼科发挥》万氏儿科的学术特点[J]
.吉林中医药,2021,41(6):720-723.
被引量:2
2
陈婷,周蓓,高露,易蔚.
从“培土生金法”谈药膳在小儿肺系疾病的应用[J]
.大众科技,2021,23(10):107-109.
被引量:1
3
庄捷铭.
基于“五脏论”论治小儿疳证[J]
.中国民间疗法,2024,32(12):24-26.
1
闫怀莲,牛红艳.
245例小儿热惊厥的临床分析[J]
.中原医刊,2005,32(20):48-49.
2
沈冰.
小儿热惊厥107例脑电图分析[J]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3(2):158-159.
3
孙慧清,王群思.
苯巴比妥预防小儿热惊厥疗效观察[J]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1):50-50.
4
张英茹,梁桂珍.
小儿热惊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4,21(3):19-20.
5
马丽娟,卓美瑛.
小儿热惊厥126例临床分析[J]
.新医学,1998,29(S2):107-107.
6
董小红,蔡聪颖.
小儿热惊厥47例的护理体会[J]
.福建医药杂志,1997,19(5):123-124.
7
侯梅荣,李婧婕.
250例小儿热惊厥临床诊治体会[J]
.中原医刊,2000,27(3):32-32.
8
焦洁琼.
小儿热惊厥235例临床观察[J]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5):47-48.
9
庄金星.
小儿热惊厥82例临床及病因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4(2):83-83.
10
刘莉,李佳,韩梦兰,杨亚平,王玉林,王锡斌.
小儿热惊厥335例分析[J]
.黑龙江医学,1995,0(6):12-12.
光明中医
2016年 第2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