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教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动力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科教协同培养的必要性、培养特征、模式及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国内同类高校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及参考。
作者
孙文福
王东旭
机构地区
三亚学院理工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冶金教育》
2016年第5期27-30,共4页
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
基金
2015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15-63)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
科教协同
培养模式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428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9
1
张永泽,刘晓光,董维春.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8-12.
被引量:36
2
陈劲,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被引量:1313
3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1.
4
张男星,王春春.
开展协同创新 提升教育质量——访南开大学校长龚克[J]
.大学(研究),2012(8):4-13.
被引量:10
5
中国船舶网.中国船舶配套产业现状分析[EB/OL].中国船舶网,http://www.cnshipnet.com/news/6/26772.html.2010-12-20.
6
王东旭.
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7):35-36.
被引量:12
7
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8
王东旭,郑群,马修真.
“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4):66-67.
被引量:12
9
王东旭,马修真,李玩幽.
舰船动力“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9(4):96-100.
被引量:23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邓艳,王霁.
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被引量:49
2
杨卫.
营造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3-6.
被引量:27
3
王炜.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考[J]
.科技与管理,2006,8(3):152-153.
被引量:15
4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2003.
5
VeronicaSerrano,Thomas Fisch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 [J].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2007,(18) :599-615.
6
Duin H, Jaskov J, Hesmer A,Thoben K-D.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 M ]. Boston: Springer,2008, 277 : 193-204.
7
Dubberly H. Toward a model of innovation[ J]. Interactions 15,2008, ( 1 ) : 28-34.
8
詹姆斯·马奇.马奇论管理[M].东方出版社,2010.
9
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共引文献
1428
1
欧启标,黎旺星,占亚剑.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立体式双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技术,2022,21(1):44-49.
被引量:2
2
羊玥颖.
西南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2021(11):191-193.
被引量:1
3
项杨雪,杨逸新,刘苗利.
从“合作”、“协同”到“共同富裕”: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演进路径研究[J]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23(2):13-24.
4
李志刚,李瑞.
共享型互联网平台的治理框架与完善路径——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
.学习与实践,2021(4):76-83.
被引量:18
5
岑聪,姜巍.
互联网发展、空间关联与区域协同创新[J]
.统计与决策,2021(2):70-74.
被引量:10
6
陈劲,阳镇.
融通创新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2021(5):58-69.
被引量:94
7
崔伟慧.
廊坊市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1):53-56.
8
吴卫红,赵鲲,张爱美.
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J]
.科研管理,2021,42(5):124-132.
被引量:14
9
陈艾华,陈婵.
基于角色认同的学术创业协同创新机理——来自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23,41(3):491-499.
被引量:4
10
陈钰芬,王科平,喻成.
中国省际技术转移:空间关联与内生演化机制[J]
.科学学研究,2023,41(1):38-5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4
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J]
.教育科学论坛,2020(27):6-9.
被引量:20
2
万明,刘树聃.
基于产业学院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观察,2021,10(14):29-31.
被引量:2
3
郑湘晋,王莉.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5-19.
被引量:80
4
陈海霞,廖春发,聂华平.
冶金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5):210-212.
被引量:1
5
郭爱煌,刘富强,宋春林,赵晓群,胡宗福,薛小平,李志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13-16.
被引量:3
6
李斌.
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2):134-137.
被引量:10
7
卢德生,陈雅婷.
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统计分析——基于2001—2015年CNKI收录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计量分析[J]
.成人教育,2016,36(8):23-28.
被引量:8
8
卢坤建,周红莉,李作为.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7,0(23):14-17.
被引量:60
9
顾玉萍,许金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85-88.
被引量:5
10
李春成.
完善区域创新主体多元共治机制的六个着力点[J]
.科技中国,2020(2):56-5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张朝晖,刘佰龙.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冶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体系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2018(36):132-133.
被引量:1
2
王守华,纪元法,孙希延.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培养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4):218-219.
被引量:2
3
杨超,谢文涛,周琴.
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以Y大学为例[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4):24-2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张连富,张向阳,陈潇.
现代产业学院多专业交叉人才培养探索——以煤矿充填开采为例[J]
.科教导刊,2023(30):18-21.
2
王守华,纪元法,孙希延.
科教协同 学科竞赛 电子信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4):238-238.
被引量:2
3
姜愉,曲伟,胡文君,叶雪云,程宪宝.
基于竞赛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视界,2021(4):147-148.
被引量:2
4
李兴涛,孟繁硕.
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
.中国电梯,2021,32(8):44-46.
被引量:1
1
李华,武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6,0(23):248-248.
被引量:1
2
江君丽.
高中英语课堂学生参与性培养策略探究[J]
.中学时代(理论版),2014,0(7):25-25.
3
杨松茹.
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5-126.
被引量:5
4
张晓光.
美国研究生培养特征与启示[J]
.大学(研究),2008(11):68-71.
被引量:5
5
韩冬芳.
关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会计之友,2011(10):123-124.
被引量:2
6
陈军.
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36):13-14.
7
傅胤荣.
构建工程训练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J]
.考试周刊,2012(33):151-153.
8
吕德宏,张梦娜.
美国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特征、趋势与启示[J]
.高等农业教育,2015(1):121-123.
被引量:4
9
朱效迅.
高职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及特征分析[J]
.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12):117-117.
10
陈蕾,李建启.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2(5):40-42.
被引量:25
中国冶金教育
201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