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工科院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工科院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4项主要对策和建议: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重提升专业素养;增加创造性学习培养,引导自主性学习;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注重跨学科培养;建立合作机制,联合行业内企业协同培养。为实施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
罗怡
甘贵生
机构地区
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特种焊接材料与技术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冶金教育》
2016年第1期22-23,共2页
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
基金
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YB10
2013YB08)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创新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工程技术专业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15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10
1
李念良,李望国.
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6).
被引量:24
2
刘印房.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思考[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5):144-145.
被引量:5
3
谢明勇,徐戎.
高等学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J]
.科技广场,2012(12):9-15.
被引量:4
4
杨种学,刘维周.
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3(21):95-99.
被引量:9
5
罗维东.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2012(1):8-10.
被引量:25
6
高晓莉.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探析[J]
.科教文汇,2012(10):29-30.
被引量:13
7
张卫国.
完善体制机制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1-22.
被引量:20
8
王林江,龙飞,谢襄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2013(10):34-35.
被引量:2
9
陈颖.
全面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29-30.
被引量:21
10
孙鹤旭.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78-83.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唐迅.
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J]
.教育研究,1999,20(11):58-62.
被引量:23
2
王强.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381-383.
被引量:19
3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网,2011-04-25.
4
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J].科技日报,2011年9月.
5
汪馥郁等,北京现代制造业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网址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65/n2216/n3710709/7704284.html.
6
高校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系列报道[N].中国教育报,2011-10-13.
7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
冯端,师昌绪,刘治国.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6.
9
Dubberly H.Toward a model of innovation[].Interac-tions.2008
10
韩宝志.
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步伐——访天津大学校长龚克[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12-14.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115
1
李中捷,刘天博,金闪.
新工科背景下区块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讨[J]
.科教导刊,2019,0(35):98-100.
被引量:6
2
温金祥.
高职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9,25(2):1-4.
3
翟广辉.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
.文存阅刊,2018,0(23):188-189.
4
孙伟,王美.
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之路[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1):1-2.
被引量:1
5
汪志兵,孙竹梅.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
.科教导刊,2014(4):26-27.
被引量:3
6
李向红.
服务需求学位授权审核改革对地方高校发展作用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3):179-181.
被引量:3
7
金建国,魏明军,邸志刚,侯国强,龚瑞昆,赵宏微.
以项目为载体 多学科协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73-75.
被引量:4
8
方振汉,余环虎.
以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动力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10):104-105.
被引量:4
9
赵云君,刘光岭.
“需求导向·法商特色·核心能力”三位一体经管类人才培养方式探索[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85-87.
被引量:2
10
张水潮.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231-235.
被引量:15
同被引文献
37
1
陈希章,雷玉成,王雷刚,司乃潮,傅明喜.
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9,28(6):113-115.
被引量:10
2
庄华洁,周金其.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纪实[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108-109.
被引量:138
3
于航,胡展飞.
从知识传递到主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3):96-98.
被引量:20
4
陈小虎.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J]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7(2):6-13.
被引量:42
5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8(5):30-36.
被引量:259
6
付求涯.
工程教学模式生产实习的实践[J]
.中国冶金教育,2011,16(2):40-42.
被引量:4
7
邹家生,朱松,郭甜.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 全面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江苏科技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02-107.
被引量:12
8
马廷奇,史加翠.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5):104-107.
被引量:67
9
王宝玺.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被引量:91
10
徐秀玲,张陈.
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2(5):102-10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7
1
甘贵生,杨栋华,迟露鑫.
焊接专业技术课程创新性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2016,21(5):54-55.
被引量:2
2
陈建帮.
卓越计划企业工程实践阶段学生管理[J]
.中国冶金教育,2016,21(3):61-63.
被引量:3
3
赵岩,雷洪.
干燥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
.中国冶金教育,2018,23(5):65-66.
被引量:1
4
李广伟.
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5):124-125.
被引量:4
5
李明骜.
材料成形原理现代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广州化工,2020,48(13):109-110.
6
李明骜.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技术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J]
.广州化工,2020,48(16):165-166.
被引量:2
7
甘贵生,刘歆,杨栋华,罗怡,迟露鑫.
“研学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探索[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45):90-91.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王小宁,李欣欣,刘立.
基于资源的卓越工程师协同教育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17(2):34-40.
被引量:4
2
郑仲桥,邹一琴,任俊珏.
校园——职场循环式企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6):35-36.
3
张运波.
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114-116.
被引量:3
4
宋珍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南方农机,2019,50(22):120-120.
5
赵义善.
简析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项目教学体系[J]
.数字通信世界,2020,0(2):256-256.
6
赵岩.
干燥技术课程案例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2020(3):48-48.
7
黄太文,郭敏.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加工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J]
.大学(研究),2020(7):113-114.
被引量:2
8
郝志旭,王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
.今日自动化,2021(12):121-122.
9
刘泉,耿洪波,程亚飞,余磊,刘龙飞,韦波.
材料专业创新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
.广东化工,2021,48(23):221-222.
被引量:1
10
胡堃,邓先明.
“双碳”目标驱动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22,40(2):128-132.
被引量:17
1
范丽娟.
关于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15(3):75-78.
被引量:2
2
朱立学,张世昂.
专本结合促进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初探[J]
.现代农业装备,2014,35(5):67-70.
被引量:4
3
杨丽颖,赵秀霞,昃向博,王守仁.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工业工程,2004,7(5):61-64.
被引量:26
4
周元.
深圳地铁龙岗线长短交路运营组织模式思考[J]
.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4(7):698-698.
5
方兴未艾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教育事业[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
6
田学功.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科技创业家,2013(3).
7
张宏标,尹宗毅.
工科院校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9):67-67.
被引量:5
8
邓莹莹.
职业院校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方法的探讨[J]
.科技视界,2016(13):209-209.
被引量:1
9
张琳.
发挥课程团队作用,开发核心课程标准[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1,14(1):57-60.
10
叶建亭.
创新顶岗实习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黄冈职院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调查[J]
.教育界(高等教育),2012(5):33-34.
被引量:1
中国冶金教育
201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