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能源动力类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针对能源动力专业知识面广、工程性强的特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先进的实验室平台、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校企联合,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作者
王鑫
李丽丽
刘坤
李先春
康帅
李伯阳
机构地区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出处
《中国冶金教育》
2016年第2期56-58,共3页
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
基金
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510146045)
关键词
能源动力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分类号
TK-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46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8
1
强彦,徐晓冬,魏列江.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自动控制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
.大学教育,2015(12):157-158.
被引量:1
2
袁文华,杨建华,刘玉梅,唐维新.
地方高校能源动力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56-158.
被引量:3
3
代乾,王泽生,杨俊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2):74-75.
被引量:9
4
晋风华,周臻,李录平,鄢晓忠.
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2(7):86-87.
被引量:7
5
陈卓,周乃君.
问题引导法视域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能源动力类《流体力学》课程为例[J]
.现代大学教育,2012,28(5):104-107.
被引量:20
6
桑建辉.
虚拟实验——实验教学的新途径[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3):46-48.
被引量:6
7
田丰.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89-92.
被引量:45
8
应安明,王桂玲.
实验室建设规划是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关键[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34-137.
被引量:66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胡伟平.
发现法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3(2):91-93.
被引量:2
2
董启宏.
专业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3):90-93.
被引量:6
3
彭哲方.
先进仿真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21(2):35-39.
被引量:5
4
董国强,潘信吉,印大秋.
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全面发展实验室[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00-101.
被引量:5
5
杨帅,韩超.
新时期实验室建设的四个“面向”[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0-91.
被引量:25
6
邹华,徐剑,宿恺,王际超,李向楠.
高等工科院校管理学科“基地型”实验中心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6-98.
被引量:7
7
漆建军.
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9-101.
被引量:44
8
邢根溪,潘蕾,马升灯.
科学规划,推进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103-105.
被引量:13
9
梁红.
我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溢出效益与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5):133-135.
被引量:7
10
杨小林,杨开明,严敬,赵琴.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22(2):47-48.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
146
1
胡欢,汪新宇,王倩,白国辉,刘云,刘建国.
科研创新下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22):140-142.
被引量:5
2
刘宇刚.
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1):60-62.
被引量:12
3
陈兵兵.
大学物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探讨与实践[J]
.长春大学学报,2013,23(2):185-188.
被引量:5
4
李丽丽,谢安国,王洪斌.
热能实验改革实践[J]
.中国冶金教育,2013,18(S1):74-76.
被引量:2
5
朱昊,罗譞,周亚辉,邓焱.
基于虚拟仪器的傅立叶变换光谱分析实验系统[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905-906.
6
冯明奎.
海警舰艇仿真系统的应用分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87-89.
被引量:7
7
雷能芳.
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辅助电子技术教学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00-102.
被引量:5
8
刘心红,郭福田,孙振兴,曾丽丽.
Proteus仿真技术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96-98.
被引量:73
9
高明松.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发展与建设规划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40-142.
被引量:25
10
韩定安,曾亚光,陈晓龙,梁永根.
基于Labview平台的重力加速度测量系统[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3-35.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32
1
穆林,东明,贺缨,刘晓华,尚妍,唐大伟.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类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7(S01):17-19.
被引量:20
2
王晓墨,陈刚,成晓北.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7(S01):9-10.
被引量:14
3
尹少武,冯妍卉,姜泽毅,童莉葛,夏德宏,王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7(S01):182-184.
被引量:8
4
卢德馨.
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
.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4-25.
被引量:118
5
高丽丽,史琳.
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08(9):119-121.
被引量:14
6
唐苏琼.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被引量:164
7
陈文敏,吴翠花,于江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11,11(1):117-121.
被引量:24
8
崔玉良,于洋.
我国高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2-14.
被引量:5
9
曾祥蓉,陈进,王平,王薇,张蕾.
将科研活动融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97-99.
被引量:4
10
李丽,王国勋,宋小艳.
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149-152.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6
1
尹少武,冯妍卉,姜泽毅,童莉葛,夏德宏,王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7(S01):182-184.
被引量:8
2
张磊,陈国兵,李昆锋.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146-147.
3
张磊,陈国兵,李昆锋.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9):153-154.
被引量:5
4
欧阳新萍,秦洁.
科研案例融入能源动力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J]
.高教学刊,2020(33):133-136.
被引量:8
5
王玉坤,田亚男,洪静,徐峰,卜跃刚.
能源动力课程的教学设计[J]
.集成电路应用,2021,38(9):278-279.
6
吕雪飞,甘树坤.
地方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研究与探索[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10):6-1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唐天琪,何玉荣.
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研“全链条”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01):66-68.
被引量:3
2
尹少武,冯妍卉,童莉葛,罗春欢,豆瑞锋,王静静.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内容拓展与效果提升探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01):40-42.
被引量:3
3
魏岳江.
黑客搅起全球网络大战[J]
.科学之友,2000(7):26-27.
4
肖朝晖.
新工科信息技术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
.福建电脑,2020,36(7):143-145.
被引量:4
5
王嵩涛.
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
.教育艺术,2021(3):8-10.
6
左青松,张彬,卢海山,朱国辉.
基于产教研融合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
.南方农机,2021,52(10):121-122.
被引量:4
7
吕雪飞,甘树坤.
地方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研究与探索[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10):6-10.
被引量:4
8
李英杰,赵建立,牛胜利,韩奎华.
基于节能减排创新训练的能源动力类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4):1-3.
被引量:2
9
曹丙花,淦方鑫.
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综合创新实验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6):146-149.
被引量:1
10
周林元,吴柯,刘锡林,崔祖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7):240-242.
被引量:1
1
李才,司广树,邱全进.
内燃机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44-45.
被引量:1
2
陈国华.
高职《水轮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消费导刊,2008,0(20):188-188.
3
陶文铨,何雅玲.
关于编写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教材的浅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03(10):43-44.
被引量:12
4
任靖福.
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
.福建电脑,2013,29(4):80-81.
被引量:1
5
路义萍,韩家德,李九如.
热工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5,0(S4):60-61.
6
明兴祖,熊显文,姚建民,李文元,周静.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1,27(3):65-68.
被引量:1
7
杨建华,隆武强,杨延相,罗建斌,梁昱.
车辆发动机原理课程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9):53-54.
被引量:1
8
周秋淑,刘焕卫.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J]
.科技视界,2016(14):192-192.
被引量:4
9
刘作军,高志,王华君,杨鹏.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3):26-28.
被引量:3
10
程传晓,张玉,张军,吴学红,郑季历.
“储能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6(26):32-32.
被引量:4
中国冶金教育
201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