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般来说,棕地是指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充分利用的土地,它存在或潜在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社会环境的危害,治理或再开发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随着我国"退二进三"政策的推进,原本分散在城市中的大量工矿企业外迁,遗留下的场地集中进行商业开发,棕地问题也随之产生。与大气和水污染不同的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难可逆性等特点,治理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国外的棕地治理已有近50年的历史,而我国在十多年前才开始起步,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都不太完善。在11月4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联组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指出,当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存在四大困难和挑战,即底数不清、法律法规缺失、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够健全、监管能力亟需加强。今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正式发布,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在治理思路上,"土十条"明确提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提出摸清底数、强化监测,健全规范、依法治土,分类管理、突出重点,风险管控、保护优先,开展修复、加强技术,政府主导、明确责任等内容。
出处
《环境经济》
2016年第17期13-27,12+3,共15页
Environmental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