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后乡土性: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 被引量:7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乡村社会从历史到今日,已发生了诸多的变迁。如何理解当下乡村的形态、问题和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领域理论探讨的重要方向。乡土性概念是基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经验现实从社会结构-文化功能的维度对中国乡村社会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后乡土性是为分析和解释经历系列改造和转型之后乡村出现空巢社会、兼业生计、自治与建设并行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形态、特征、性质、成因及其应对提供一种理论框架。相对于过密化论、二元发展论、新乡土社会论、"空心化"论或城镇化论,后乡土社会论把后乡土性的维续和乡村的变迁视为现代化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的一种新常态,从而为理解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趋势提供了一种客观中性和建设性的分析框架,可有效地解释乡村变迁的历史原因、现实问题的根源,以及建设与发展的可能路径。
作者 陆益龙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6-114,共9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61

共引文献1212

同被引文献1193

引证文献75

二级引证文献76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