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这一年里新浪网、网易、新华网以及人民网对"老人摔倒"事件的正面报道为样本,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对报道的主体内容及内容特征进行研究。这类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情况应当受到媒体的重视,否则加之负面报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会使"老人摔倒"这类事件成为一个受众谈之色变的社会问题。
作者
崔璨
机构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前哨》
2016年第11期39-41,共3页
Press Outpost
关键词
正面报道负效应
老人摔倒
内容分析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李海波,郭建斌.
事实陈述vs.道德评判:中国大陆报纸对“老人摔倒”报道的框架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1):51-66.
被引量:28
2
陈浩,吕弘毅.
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3):120-123.
被引量:5
3
王铭心.
透析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J]
.记者摇篮,2013(11):8-9.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56
1
林晖.
媒体多元条件下的多元新闻框架——以企业报道等为例[J]
.新闻记者,2007(4):18-22.
被引量:8
2
陈阳.
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
.国际新闻界,2007,29(4):19-23.
被引量:194
3
夏倩芳,张明新.
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2):29-41.
被引量:68
4
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8.
5
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6
[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麻争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7
臧国仁,钟蔚文,黄懿慧.《新闻媒体与公共关系(消息来源)的互动:新闻框架理论的再省》.见陈韬文,朱立,潘忠党(主编)《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香港:卢峰学会,1997年.
8
[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张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9页.
9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10
安利平、王蓟、辜波:《老人雨天摔倒市民扶一把不犹豫》,《成都商报》2011年9月11日,(9),http://e.chengdu.cn/html/2011-09/11/node-10.htm,2012年11月13日.
共引文献
32
1
李镓,冯典俊.
把握政治人物报道的“度”——基于国内主流媒体对特朗普报道的框架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1(3):56-58.
被引量:1
2
吴小花,顾先玲.
关于重大案件报道新闻故事化叙述探究——以张玉环案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1(1):90-91.
3
曾丽.
当前社会新闻的总体现状研究[J]
.传播与版权,2013(7):16-17.
被引量:1
4
郝永华,芦何秋.
风险事件的框架竞争与意义建构——基于“毒胶囊事件”新浪微博数据的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3):20-33.
被引量:21
5
郑根成.
“受助逆袭”现象的伦理探析——以“扶不起的老人”为例[J]
.社会科学战线,2014(10):19-24.
6
黎鲜.
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新华网报道分析——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24):18-19.
被引量:1
7
李书甜.
新媒介环境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负面偏好解读[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15-16.
被引量:3
8
王国华,吴丹,王戈,闵晨,魏程瑞.
框架理论视域下的虚假新闻传播研究——基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的内容分析[J]
.情报杂志,2016,35(6):56-64.
被引量:14
9
陶贤都,陈曼琼.
网络媒体的科技新闻传播与公众接受度[J]
.重庆社会科学,2016(9):109-116.
10
李军星.
正面人物报道的受众分析[J]
.传媒,2017,0(4):86-88.
1
吴景.
摔倒了,谁扶我?[J]
.女性天地,2012(1):14-15.
2
苏攀,高稳涛.
当街头遭遇老人摔倒后,我们还要继续漠视[J]
.神州,2013(29):168-168.
3
叶芳.
社会转型期的媒体责任——以“老人摔倒”报道为例[J]
.东南传播,2015(2):102-104.
4
袁敏杰.
“扶不起”还是“注意力盲区”?[J]
.新闻战线,2011(11):54-55.
被引量:1
5
郎晶晶,魏巍.
国内报纸对“老人摔倒”相关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J]
.媒体时代,2013(6):39-42.
被引量:1
6
李海波,郭建斌.
事实陈述vs.道德评判:中国大陆报纸对“老人摔倒”报道的框架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1):51-66.
被引量:28
7
邓聿文.
媒体不要把小概率事件扩大化[J]
.青年记者,2011(21):5-5.
8
郭建斌.
老人摔倒:媒体如何建构新闻?[J]
.媒体时代,2013(6):38-38.
9
陈笑迎.
报纸在处理网络信息时应注意的事项[J]
.记者摇篮,2013(12):24-25.
10
郭梓桢.
新闻报道的“道德考问”误区——以“开封老人雨中摔倒溺亡”事件为例[J]
.青年记者,2016,0(5):5-6.
新闻前哨
2016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