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历史逻辑,根本上是点、线、腔的结构力发展逻辑。用四个历史时期中两个对应关系来表达,即为先秦时期金石、吹管乐器与点线演奏技法奠基;汉魏时期语言性表达与演奏技法独立性确立;唐宋时期弹拨盛世与演奏技法时空意象塑造;元明清时期弓弦"包腔"与演奏技法润腔体系建构。"技法母语"是"唤起记忆"、构建民族乃至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也是当今中国民族音乐价值重估与学理重建的根本依据。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ing logic of structural capacity of points,line and qiang(cavity) appear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kill native language'.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作者主持的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族乐器演奏的美学传统及当下实践研究>(编号:12YJA760070)
2015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八批特别资助项目<中国上古礼乐关系研究>(编号:2015T80443)
2016年度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中国民族乐器
技法母语
身份塑型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kill native language
identity sha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