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18
-
1李复新.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下)[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12):53-56. 被引量:7
-
2荆建华.同伴交往在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初探[J].教育科学,1999(1):44-46. 被引量:5
-
3佐斌.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社会心理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9-13. 被引量:13
-
4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2):39-44. 被引量:212
-
5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1989(1):46-50. 被引量:67
-
6谭伟平.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6):58-63. 被引量:44
-
7杜希民,张建中.“隐性课程”及其可控因素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70-72. 被引量:23
-
8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60-61. 被引量:73
-
9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李峰.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3):9-15. 被引量:152
-
10严月娟.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84-86. 被引量:4
共引文献21
-
1季爱民.隐性课程: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57-59. 被引量:1
-
2付勇,房寿高,吴星.简析化学文化与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6,27(6):12-14. 被引量:14
-
3郑莉.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想到我国的隐性课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9):10-12.
-
4黄绍重.发挥化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7):12-13.
-
5刘芳芳.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133-136. 被引量:11
-
6兰杏芳.谈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19):33-34. 被引量:7
-
7张云.论隐性课程的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104-106. 被引量:2
-
8王莹.生态型课堂物质文化建构——以黄山市屯溪W中学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10(12):25-29.
-
9潘国芳.自考助学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76-76.
-
10刘燚琳.隐性课程课堂开发策略探析——以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17):89-8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