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运动队培养理念的教育价值比较
参考文献9
-
1王学锋.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哲学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4):11-16. 被引量:14
-
2朱佳滨,李嘉.竞技教育的人学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2):7-8. 被引量:1
-
3王安利,高峰,左琼.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599-1602. 被引量:22
-
4邢峰,梁建平,高海明.新形势下高校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9):46-48. 被引量:4
-
5钟秉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路在何方?[J].中国学校体育,2006,25(2):38-40. 被引量:20
-
6王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职业化、院校化发展动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29-32. 被引量:9
-
7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6):13-15. 被引量:43
-
8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23-25. 被引量:66
-
9宋继新,李如喜.创建竞技教育学试探[J].体育科学,1999,19(3):26-28.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37
-
1程一辉,吴桂宁.略论CUBA与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研究,2001,5(4):14-15. 被引量:18
-
2金玉.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管理的启示[J].体育科学,1997,17(1):23-27. 被引量:59
-
3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更真、更善、更美[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29-32. 被引量:20
-
4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63-964. 被引量:43
-
5郭亦农.竞技体育“院校化”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19(2):1-5. 被引量:12
-
6王学锋.Sports与5P关系解析——研究体育概念应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20-22. 被引量:5
-
7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4):6-11. 被引量:87
-
8杜雅军,范元康,张祖平.江西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情况调研及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的思考[J].少年体育训练,2005(2):6-8. 被引量:2
-
9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1-5. 被引量:125
-
10尹海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模式转变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5-16.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185
-
1王十乐,张婷.优秀运动员学习管理模式的研究[J].体育视野,2021(5):87-88.
-
2张婵.我国网球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0):154-155.
-
3褚斌.我国高校办高水平排球队的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5):78-80. 被引量:3
-
4吴剑,刘凤云.中美两国优秀运动员成名后引发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5(5):88-90.
-
5唐举.中国球员的职业道德应从小培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z1):248-250.
-
6郑烨.美国竞技体操迅速崛起成因探析[J].考试周刊,2007(5):103-104. 被引量:2
-
7刘庆伟.我国高校足球融入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324-324.
-
8张梅,张雪,邱明强.中美研究生体育教学对比[J].运动,2012(9):153-154.
-
9钟伟.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在湖北省专业运动员英语教学中的启示[J].大家,2012(1):320-321.
-
10王丽华,冯瑞.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S1):172-17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