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举报人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从检察机关与举报人的关系切入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举报人的处境比较尴尬。在与检察机关的纠葛中,举报人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一些基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举报人的生存状态。举报人的人权保障本身就是检察机关执法中的重要任务,检察机关自身需要对如何保护举报人做出更多反思和制度改进。
作者
吴丹红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法治论坛》
2007年第2期29-53,共25页
Nomocracy Forum
基金
<证人保护制度研究>的一部分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三十八批)资助项目(编号:2005038030)。
关键词
举报人
检察机关
保护
激励
实证研究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1
1
崔洁,肖水金.
兰贵来:南京公开举报领奖第一人[J]
.检察风云,2003,0(2):56-59.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
1
顾相伟.
腐败·举报·法治——对上海社保案“有腐败,无举报”怪现象之解读与反思[J]
.前沿,2009(8):73-76.
被引量:3
2
李志明,潘如新.
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J]
.政治与法律,2011(10):78-87.
被引量:7
3
汤啸天.
举报人的权利与我国《举报法》的制定[J]
.人民检察,2004(1):68-70.
被引量:18
同被引文献
52
1
汤啸天.
公众举报和对举报人的保护与奖励[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4):44-48.
被引量:3
2
刘琴.
论行政奖励中的负效应[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0(5):115-117.
被引量:4
3
何乃忠.
行政奖励初探[J]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10(3):46-49.
被引量:1
4
潘慧冬.
电力企业档案资源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黑龙江史志,2014(17):227-228.
被引量:2
5
应飞虎.
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思考——基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J]
.中国法学,2004(6):114-122.
被引量:93
6
毛磊.
《举报法》呼之欲出[J]
.人民论坛,2005(3):48-50.
被引量:5
7
李继华.
我国检察举报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
.法学杂志,2006,27(2):106-109.
被引量:10
8
赖彩明,赖德亮.
加强公民举报权的制度保障[J]
.法学,2006(7):14-24.
被引量:50
9
李润文.《安徽阜阳仿白宫办公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22日.
10
王甘霖.《四川武胜县人大代表举报县委书记后被砍成重伤》,《法制早报》2006年4月16日.
引证文献
10
1
王莉.
作为行政手段的举报奖励制度研究[J]
.浙江学刊,2010(6):145-149.
被引量:13
2
李志明,潘如新.
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J]
.政治与法律,2011(10):78-87.
被引量:7
3
纪彦巧.
浅析如何针对电力信息保密工作问题实施密保对策[J]
.通讯世界(下半月),2016,0(12):173-174.
被引量:2
4
蒋丹,赵峥.
关于检察机关规范实名举报工作的几点思考[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4):32-35.
5
戴巍.
美国举报人保护法律体系论要[J]
.政法学刊,2017,34(3):86-96.
被引量:5
6
王梓菁.
反腐败视阈下的举报人保护立法研究[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9,31(6):72-78.
被引量:1
7
都琦.
我国腐败犯罪举报人保护体系完善研究——以企业刑事合规计划改革为切入点[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3):209-211.
8
王秀梅,司伟攀.
我国公众参与反腐的碎片化及其完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44-152.
被引量:3
9
郭世杰.
建立健全中国监察法律制度体系[J]
.人大研究,2022(9):42-49.
10
王龙,孟竹,聂政,阚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举报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
.医学与法学,2023,15(6):40-43.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白燕茹.
浅析行政举报奖励的法律制度[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6):49-50.
2
孟倩.
行政执法有奖举报制度的法律属性分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62-69.
被引量:3
3
刘冬梅,张忠潮.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几点思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151-155.
被引量:7
4
蔡宝刚,梁鸿飞.
认真对待公民举报权的法理言说[J]
.求是学刊,2014,41(5):90-97.
被引量:1
5
吴家清,洪丹娜.
中国检举制度的变迁及完善路径[J]
.学术研究,2015(2):36-42.
被引量:2
6
沈跃东.
环境保护检举权及其司法保障[J]
.法学评论,2015,33(3):133-142.
被引量:13
7
吴家清,洪丹娜.
公民检举权的概念及权利类型探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23-30.
被引量:1
8
吴家清,洪丹娜.
数字化时代公民检举权实现路径的异化及重构[J]
.广东社会科学,2015(3):224-233.
9
李涛.
论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社会实施路径[J]
.研究生法学,2016,31(5):148-156.
10
阮开欣.
美国商业秘密法中的告密人免责制度及启示[J]
.西部法学评论,2017(3):106-118.
1
王亚筑.
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10(12):38-39.
2
章戎.
行为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辨析[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1998,12(4):1-3.
被引量:1
3
叶明镜.
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存状态[J]
.安徽文学,2009(11):110-111.
4
夏吕群.
道德法律化研究述评[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24(11):54-58.
5
沈宝祥.
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从“两个三十年”的争论引起的思考[J]
.理论视野,2016,0(7):22-24.
6
肖赞.
和谐社会视野中高校知识分子的专业性和公共性[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4):53-55.
7
熊宗仁.
地广人稀是落后 人多地少亦贫穷[J]
.当代贵州,2004(8):52-52.
8
张笑阳.
神秘的中国[J]
.读者(原创版),2010(9):3-3.
9
胡杰.
从良[J]
.人民公安,2007(13):30-33.
10
于晓权.
和谐社会视阈下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7-10.
法治论坛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