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因言获罪”法之路径
出处
《法治论坛》
2010年第2期321-323,共3页
Nomocracy Forum
-
1马克耀.论因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11(2):63-64.
-
2高燕红.英美合同法中“错误陈述”的研究[J].法学杂志,2003,24(6):65-67.
-
3郑佳海.浅议公权力介入网络诽谤案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3):144-145. 被引量:1
-
4苏鹏飞.澳大利亚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J].当代亚太,1998(2):49-51. 被引量:1
-
5康玉琛,叶知年.论合同法上的欺诈[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64-68. 被引量:2
-
6但萍,潘基俊.从詹泰尔案浅析美国律师的媒体言论规则[J].中国检察官,2015(24):72-75.
-
7SarahC.Derrington,黄永中,王爱玲.海上保险法的统一——对“未告知”及“错误陈述”的比较研究及几点建议[J].仲裁与法律,2005(1):72-96.
-
8李明和,盖世梅.小议证据的客观性特征的悖论与维护[J].刑事司法论坛,2003(1):181-188.
-
9Mark A.Godsey,黄士元.虚假的正义和“真正的”检察官——回忆录、致敬与解说词[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3(1):335-359.
-
10刘为军.合作侦查博弈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5):130-135.
;